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但这并不是她的终点,不是她最终的梦想,也不是我们最终的梦想,我们更要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经艰难险阻,曾经她是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那片场所,曾经的她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是野心家争权夺势的赛场。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在同一平台上学习,安然的座在教室里读书,是因为无数爱国主义这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撒热血。 屈原投身汨罗江,岳飞精忠报国,闻一多拍案而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还为了这伟大而崇高的梦想矢志不渝的人,他们更是我们值得敬佩的有志有为之人,让我们也一起像他们一样,为了我们深爱的祖国,为民族的复兴做个有志青年吧! 大山的儿子林俊德埋名五十年,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在他生命接近死亡的时候,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导输管,胃管,减压管。他仍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颤抖着,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警告,生命的数据在令人揪心的跳着,视线已渐渐的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项重大国防研究项目相关资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小时。若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怕,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中国有志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忠诚之心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敬仰,值得钦佩,值得我效仿。 热爱祖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要为祖国的富强,繁荣而奋斗。 梁启超曾在散文《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作为现代青年的我们应抓紧时间学习,持之以恒,杨帆起航立志做个有志青年。 孔子日:“博学而笃志,切文而静思,仁在其中。”我们应谨记他的花,放飞梦想,放飞自己的青春,用勤劳的汗水铺就未来的成功之路,也许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绝不能输在终点上,后天的努力可以你弥补先天的不足,把握现在的每一分钟,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杨,我们才能拥有靓丽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梦想,坚持梦有多远,我们就会走多远,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立下的志向。 在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就应该拥有崇高的梦想,远大的抱负。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和新型农村建筑,这就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各个行业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为中华民族更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我们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梦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用热情拥抱未来,用青春谱写人生,用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一共给了三则哦,这三则材料都是三则名人言。第一则是陈独秀的名言,陈独秀的话意思是青春时期是人生中最宝贵时期,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新鲜活泼的细胞对于人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则是李大钊的名言,李大钊是说是青年不怕困难,不怕磨难,要勇用于进取,充满活力,凭着自己奇僻思想、敏锐的直觉和鲜活的生命去改造环境,征服历史。第三则是鲁迅的名言,鲁迅的意思说青年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为他们虽同为青年,但是却不一样,因为他们中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但是也有要前进的,也就是也有积极进取的。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要前进积极进取。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提到了青年,陈独秀说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新鲜活泼的细胞对于人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李大钊说青年不怕困难,不怕磨难,要勇用于进取,充满活力,凭着自己奇僻思想、敏锐的直觉和鲜活的生命去改造环境,征服历史。鲁迅的话重点放在但是后面,也就是说青年中虽然有昏睡的、躺着的、玩着的,但是也有要前进的,前进的青年才是社会的希望,才能引领人类进步。据此分析,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新时代的青年,被国家和民族给予厚望,要做新时代拼搏奋进的有志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勇于面对磨难,活出自己的精彩;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要勇敢奋进,时刻保持清醒,担负起民族兴旺,国家崛起责任;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日出东方,举步维艰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

材料:

先锋             向导                旗帜

保温饱强经济     御强寇平内乱        勇创新争一流

改革开放         夹缝求生            救亡图存       牢记使命

励精图治         不忘初心

 

查看答案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事

敝校因教学需要,现面向全国招聘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美术、书法专职教师四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两年以上教学经验当然更好。年薪不低于12万元左右(不含“五险一金”)。有想法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2345@189.com。

腾飞中学

2018年8月10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D.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B.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C.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D.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 “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庄周的 《逍遥游》中认为路程远近不同,所用的时日和所做的准备也不同:“________”,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千里之外去,得“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明初著名诗人。诗人曾于吴淞青丘隐居,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诗。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行踪,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

B. 颔联炼字准确, “翻”和 “拂”表现出江村动物的生机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C. 颈联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夫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

D. 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蛙鸣声增添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