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陈独秀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日出东方,举步维艰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
材料:
先锋 向导 旗帜
保温饱强经济 御强寇平内乱 勇创新争一流
改革开放 夹缝求生 救亡图存 牢记使命
励精图治 不忘初心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事
敝校因教学需要,现面向全国招聘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美术、书法专职教师四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两年以上教学经验当然更好。年薪不低于12万元左右(不含“五险一金”)。有想法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2345@189.com。
腾飞中学
2018年8月1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D.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B.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C.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D.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 “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庄周的 《逍遥游》中认为路程远近不同,所用的时日和所做的准备也不同:“________”,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千里之外去,得“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明初著名诗人。诗人曾于吴淞青丘隐居,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诗。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行踪,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
B. 颔联炼字准确, “翻”和 “拂”表现出江村动物的生机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C. 颈联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夫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
D. 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蛙鸣声增添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