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看看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韩姓男子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这令他非常自豪,所以他希望儿子呆在部队继续打仗立功;同时他在卖骡子时欺骗过赵大勇,因此这个人物身上的小农意识浓厚,这点是作者要批判的。

B. 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知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超常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也促进了情节戏剧性的变化。

C. 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他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来掩饰自己来此目的是难以启齿的。

D.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寻找弟弟回家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

2.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围绕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变化去思考。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 A 2. 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②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3. ①照应小说的开头(使小说前后照应),交代赵小勇这个人物的结局,使小说的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②强调革命胜利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 【解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这点是作者要批判的”错误,韩姓男子在小说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在儿子参军前后思想行为的变化反差,尤其是他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在儿子光荣牺牲之后仍能识大体、明大义的表现,深深感动了赵大勇。他让儿子继续呆在部队并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并且跟大勇道歉,承诺大勇换回那头病骡子。大勇正是受到他支持革命的精神的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才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所以,他是作者要赞扬的人物。故选A。 2.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能力,要求分析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题干中给出答题的方向——“围绕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变化”,答题时注意从人物和背景与标题的关系分析即可。从时代背景看,小说结局写“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文中二次写赵大勇在西风口看到解放军南下“长长的队伍”,以及听韩姓男子自豪地介绍儿子在部队上的表现和对儿子期盼的话语,都明显地说明故事发生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暗示着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军队仍在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作为农村贫苦农民赵大勇,淳朴、善良和相对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是天然合一的,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贫农的普遍特点。随着新社会的即将到来,解放了的广大农村社会也在悄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农村土地政策让贫苦百姓第一次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和幸福。然而,面对尚未完全解放的国家,是先顾小家还是先顾大家,却成了他们面临的抉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以赵大勇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在革命胜利前夜思想认识发生深刻转变的轨迹,刻画了他们最终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成为识大体、明大义,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农民的形象。 3.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注意分析结尾和开头、标题的照应以及在人物的塑造以及主旨表达上的用。①本篇小说以找回在部队里当兵的弟弟赵小勇为中心事件展开故事,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故事尾声既呼应了小说的开头,又交代了人物的归宿,使小说组织结构完整且有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更多回味深思的空间。②本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赵小勇等革命战士如何在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作战、壮怀激烈的场景,而是把重心放在赵大勇寻弟过程中思想认识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描述上。目的是透过普通百姓在曙光即将照亮全中国之际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变化与转变,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揭示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觉悟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离不开军队与人民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因此,以赵小勇光荣牺牲作结,能使小说立意更显高远。③这样结尾,一方面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性,再现了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小说人物为了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不惜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乃至最宝贵的个体生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 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 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 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 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

D. 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最近,在河南郑州举行了智能机器人与三位名师团队对决的首场教学比赛。比拼的是人类教师与智能机器人谁更擅长教学,谁提升考试能力更强。其方式是教师和机器人分别为参加数学比赛的78名初中学生进行四天集中性的教学辅导。结果是,智能机器人依靠程序精密、反馈及时、矫正到位的大数据教学方式,在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打败教师教学组的26.18分。智能机器人的教学获得了胜利。

材料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办公室。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在等候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半信半疑。陶校长又很欣赏地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像被唤醒一般的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我不能用砖头砸同学。”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我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对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必能打造出响当当的“名牌”,塑造出光灿灿的“形象”。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就能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让我们高扬工匠精神,照亮质量时代之前程。

①以工匠精神来打造品牌,一定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名牌”,塑造出光灿灿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我们提倡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①____________。尤其是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闭起来,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时代既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四”以来,以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为代表的革命家和进步作家,都最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9月10日,正在念大学的张华,给高中时的班主任寄上一张祝福卡片: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B. 您在研究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您在学术界的威望,人皆仰慕。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光临此次盛会,您的到来将使大会蓬荜生辉。

C. 尊敬的张教授,您在国学的花坛上勤奋笔耕,为弘扬古诗词之美而略尽绵薄之力,让我辈后生尽知唐诗宋词之风采,古典文化之风雅。

D. 我们诚挚邀请您莅临本届年会,过去的一年感谢各位企业家和投资人支持,未来的一年期待我们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光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