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 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 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 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 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
D. 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最近,在河南郑州举行了智能机器人与三位名师团队对决的首场教学比赛。比拼的是人类教师与智能机器人谁更擅长教学,谁提升考试能力更强。其方式是教师和机器人分别为参加数学比赛的78名初中学生进行四天集中性的教学辅导。结果是,智能机器人依靠程序精密、反馈及时、矫正到位的大数据教学方式,在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打败教师教学组的26.18分。智能机器人的教学获得了胜利。
材料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办公室。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在等候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半信半疑。陶校长又很欣赏地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像被唤醒一般的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我不能用砖头砸同学。”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我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对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必能打造出响当当的“名牌”,塑造出光灿灿的“形象”。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就能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让我们高扬工匠精神,照亮质量时代之前程。
①以工匠精神来打造品牌,一定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名牌”,塑造出光灿灿的“形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我们提倡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①____________。尤其是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闭起来,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时代既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四”以来,以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为代表的革命家和进步作家,都最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9月10日,正在念大学的张华,给高中时的班主任寄上一张祝福卡片: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B. 您在研究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您在学术界的威望,人皆仰慕。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拨冗光临此次盛会,您的到来将使大会蓬荜生辉。
C. 尊敬的张教授,您在国学的花坛上勤奋笔耕,为弘扬古诗词之美而略尽绵薄之力,让我辈后生尽知唐诗宋词之风采,古典文化之风雅。
D. 我们诚挚邀请您莅临本届年会,过去的一年感谢各位企业家和投资人支持,未来的一年期待我们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光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助推消费升级……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
B. 今年以来,全省工业部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产扩销稳增长,挖潜降本增效益,1至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比去年同期相比提高4.6个百分点。
C. 都说“流言止于智者”,但如今这年头,智者进了朋友圈,也只有被吊打的份。因为智者追求的是真相,而民众要的是感动、愤怒、鄙视和共鸣。
D. “最美巾国新建筑寻访”活动到了第三站,长城脚下的公社、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等新型建筑,让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