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的布景大量使用大幅草书的屏风,水墨山水画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的布景大量使用大幅草书的屏风,水墨山水画到了人的宽袍大袖之上,初看颇具古风。,我们回头静心一问,就能缓过神来:古人那么热爱水墨、山水和书法,为什么他们却不曾用这样的方式装点他们的生活空间?看故宫的殿宇,辉煌气派;看古代的建筑,各地有别,却也多半秀丽雅致,反映中国文人审美趣味的苏州园林,处处新奇,温和景丽。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映衬青山绿水,人们方可心旷神怡。房间有书画墨宝的装点,但并不,肆意铺张。

张艺谋的答记者问体现了他对水墨的误解。水墨的黑白不是“不代表单纯的好坏”,而是根本与善恶没有丝毫关系。张艺谋把黑白当成了善恶的对立,而且还有所谓“中间部分的灰色地带”。如此,电影的形式色彩与故事所表现的伦理情感发生了联系,而这部悲剧恰恰表现的是人的欲望、权力和阴谋算计。主角们都戴着面具,表面上只是都督有一个影子,作为他另一面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影子——

主公在朝堂之上装疯卖傻,,对都督表现得关爱有加却;而对鲁相则。直到结尾的高潮之处,他的种种算计从之前斑驳的光影中跳脱出来。当他畅快地亲自手刃鲁相的时候,他才抛弃了影子,或者说他从影子变回了自己,而恰恰因为失去了自己营造的这个影子的掩护,他马上就死于非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依次填入文中标序号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接着      ②既然      ③即使      ④比如

B. ①然而      ②既然      ③虽然      ④尤其

C. ①接着      ②如果      ③虽然      ④尤其

D. ①然而      ②如果      ③即使      ④比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喧宾夺主  b胸无大志  c谨小慎微  d披肝沥胆

B. a本末倒置  b胸无点墨  c敬小慎微  d安时处顺

C. a喧宾夺主  b胸无点墨  c敬小慎微  d安时处顺

D. a本末倒置  b胸无大志  c谨小慎微  d披肝沥胆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人们方可心旷神怡。

B. 徽派建筑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必须映衬青山绿水,方才令人心旷神怡。

C. 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方才令人心旷神怡。

D. 徽派建筑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人们方可心旷神怡。

 

1. B 2. A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句间关系和关联词的搭配进行选择。第①处,前面说“初看颇具古风”,后面说“我们回头静心一问,就能缓过神来”,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然而”,表转折,而“接着”表承接,不符合语境,故使用“然而”。第②处,“古人热爱水墨”是已然的事,用“既然”,“如果”表假设,不符合要求。第③处,后面说“却也多半秀丽雅致”,从关联词搭配的角度来看,“虽然”和“却”搭配。第④处,“尤其”和“比如”意思不同,但放在语境内都是可以的,前三个选择实际上早已确定了答案。故选B项。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末倒置”,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多指评论事理。“喧宾夺主”,指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第一处,句中说“房间有书画墨宝的装点,但并不……,肆意铺张”,这是说书画墨宝只是对房间的装点,而没有夺去房间该有的位置,应使用“喧宾夺主”。“胸无大志”,指心中没有大志向。“胸无点墨”,形容读书少,文化水平低。第二处,句中说“在朝堂之上装疯卖傻”,可见“主公”故意要表现出的应是没有大志向,应使用“胸无大志”。“谨小慎微”是形容处事畏首畏尾,属贬义 。“敬小慎微”,是形容处事非常谨慎,属褒义。第三处,这一处是对“主公”的描写,结合结尾“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一评价,此处应使用含贬义的“谨小慎微”。“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第四处,此处是说“主公”对“鲁相”的态度,前面使用转折词“而”,可见应与前面对“都督”的态度相反,前面说对都督“表现得关爱有加却谨小慎微”,此处对鲁相应是“披肝沥胆”。故选A项。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映衬青山绿水,人们方可心旷神怡”,“必须映衬青山绿水”错误,从前面的语境来看,徽派建筑是主要景色,青山绿应是陪衬,故“映衬”一说错误。A项,“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人们方可心旷神怡”结构混乱,一句话中变换主语,使得前半句成分残缺,前压缩后可以发现,前半句变成“徽派建筑……”,没有了谓语。B项,“徽派建筑……必须映衬青山绿水”错误,徽派建筑是主要景色,不是映衬青山绿水的陪衬。D项,变换主语,中间的半句成为后半句的状语,不合语境。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并不因世人的誉谤而改变,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中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宝应元年,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的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作者渴望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窾会:kuǎn huì要害,关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B.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C.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D.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阕: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诸葛亮《出师表》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就是这个意思。

C. 擢:本义为抽引,拉拔;引申为选拔、提升官职。如“擢发难数”的“擢”为拉、拔之意;而“擢奇”的“擢”即指选拔。

D.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宁王有造反意图,他非常愤恨,大胆上书,劝谏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B. 胡世宁通晓军事,擅于谋划。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

C. 胡世宁为官公正,推贤举能。他积极举荐在考评中被罢黜的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又为受牵连被罢官的副使施儒、杨必进进言。

D. 胡世宁处事严正,坚持自我。在与李承勋、张璁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②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③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节选自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蔼然仁者”是指和善仁爱的气象,也就是比什么言都有效的不言之教。

B. “春风化雨”原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在文中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

C. “一介寒儒”原指门第低微的读书人,照应蔡先生不要排场,不摆架子。

D. “萧然物外”是指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

2.第③段的画线词语“没有”反复出现,分析其表达效果。

3.作者评价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而文中所选取的材料却很平凡,对此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 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 小说开始便是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D. “火”运用双关手法,一指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的火种,代表原生态生活;一是喻指“我”对故土火一般的跳动的热情。

2.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3.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