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 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 小说开始便是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D. “火”运用双关手法,一指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的火种,代表原生态生活;一是喻指“我”对故土火一般的跳动的热情。

2.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3.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1. B 2. (1)特点:①原始落后。②地处偏远。③清新干净。④自然古朴。 (2)作用:①环境上: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②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搬离故土下山生活的情节作铺垫。 ③人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坚守、顽强的形象,以及对故土的热爱。 ④主题上:暗示了随着社会进步,对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普遍矛盾。 3. 观点一:我认为“我”孤单,文中属于正话反说,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原因: ①环境上:这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孤绝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自然会有一种“孤单”之感。 ②人物上:“我”是一个九十高龄的长者,看到许多同村人纷纷下山离自己而去,人越来越少而觉得“孤单”。 ③主题上:“我”固守偏远落后之地而心灵孤单,从而能引发读者思考固守的价值性,达到加深文章主旨的效果。 观点二:我认为“我”不孤单。 原因: ①环境上:这一片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气、火种等等无不烙进了“我”的生命,有了它们的陪伴,“我”不孤单。 ②人物上:“我”从心底热爱这片长久生活的土地,因此坚定地选择留在山上,拒绝山下更方便的生活条件,“我”的选择证明“我”不孤单。 ③主题上:故土虽偏远落后,但因为热爱,值得坚守。“我”不孤单与这一主题暗合。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由此可知,玛克辛姆的哭和大地干旱有关,而柳莎的哭和大旱无关,同时也并没有体现无助;文中写安草儿笑冲“我”笑,这“笑”不能体现出顽强。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就要求明确“我”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根据文本的信息概括生活环境的特点,然后在分析这一环境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以及主题上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我”生活在山里,“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由此可知,山里的环境比较恶劣;如“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这些内容表现山里的原始落后和自然古朴;如“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这些内容表现出山里空气的清新干净;相比较人们搬往的山下,山里是偏远和落后的,等等。考生根据文中圈出的内容概括山里的环境即可。然后再来分析这些环境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形象以及主题的角度分析。这些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文中交代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就为下文人们搬迁和“我”的不愿搬迁做了铺垫,如写环境的清新干净原始和自然,为“我”不愿搬迁做了铺垫,如写环境的落后、恶劣、地方的偏远为人们搬离这个地方到山下生活做了铺垫,这是情节上的作用。从形象上来看,人们都搬离了山里,而“我”却依然守着这片土地,内心不觉得孤单,这表现出“我”对故乡的热爱和坚守。从主题上来看,文中人们搬离山里和“我”守在故土其实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故乡是“守”还是“离”这一问题的纠结,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考生要分析句子中的“孤单”一词是什么意思,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孤单”或“不孤单”,再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孤单”即单身无靠,感到寂寞,既指身体上的的寂寞,也指心灵上的寂寞。从文中来看,“我”生活在山里,这个地方偏远、原始、落后,村里的人纷纷搬到山下,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从身体上来说,“我”是孤单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固守着故乡这块贫瘠而落后的土地,内心也是“孤单”的,如果考生认可“孤单”一说,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如果认为“我”不孤单,可以从“我”拥有什么角度分析,从文中来看,“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守着的这团火”“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由这些内容可知,“我”拥有这块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气、火种,可见“我”不孤单,“我”热爱这块土地,虽然它贫瘠落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的情感就有了寄托,所以“我”是不孤单的。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0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的新变化

张颐武

最近,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而“80后”的张嘉佳更是成为最近最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但他们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以“90后”为主的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但他们的写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

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庸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因此写作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面对的读者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结婚生子、毕业就业、考试升学,有着人际关系、抗压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文学作品来给他们更多的抚慰和激励。

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80后”作家相比,张嘉佳等虽然年龄接近,但写作显然和他们不同,他们和“90后”的作者的写作相当接近。“90后”作家出来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炼,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的作品中反叛性不强,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恋爱失恋等小波澜,这也是全球的中产生活的一种常态的表达。韩寒、郭敬明接触现实和“90后”还是有所不同,当时的文学界对这几位作者有相当的关注。但今天的新的作家则似乎仅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阅读空间之中,似乎完全和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是完全平行发展的。

有人就此说到纯文学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合乎实际的。文学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分化,一部分是纯文学,另一部分是通俗文学。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间又产生了网络文学,目前这三部分是平行发展。莫言、刘震云、苏童等都在写作,纯文学仍然是很庞大的一块,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都和纯文学关系不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年轻的畅销书作家,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当下这些年轻畅销书作家写的短小故事和段子,跟传统文学的结构模式不一样,没什么可比性,而且传统的纯文学在“90后”当中也没什么影响力。

现在看来,虽然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日后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现在的“90后”写作能否成为经典也要看时间的检验,谁能脱颖而出,哪部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还要时间和历史去检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节选自2016年1月13日《天津日报》)

1.下列所举现象,不属于标题所说“文学的新变化”的一项是

A. “90后”畅销书作者的作品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热销。

B. 以“90后”为主的畅销书作者喜欢用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表现日常生活。

C. 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一批作家在坚守纯文学传统,并且取得不菲成果。日后还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

D. 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一些走通俗路线的作品得到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2.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冰、卢思浩等年轻畅销书作者虽在传统纯文学领域几乎未受任何关注,但在“80后”、“90后”读者中却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他们的新书短期便占据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即为实证。

B. “90后”写作的兴起并得到热烈反响,与“90后”作者、读者过着庸常的生活,在生活中不轻易表露大喜大悲的激烈情绪有关。

C. 尽管是“80后”作家,但张嘉佳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 “80后”作家相比,写作上有着明显不同,倒是和“90后”作家的写作相当接近。

D. 韩寒、郭敬明的写作在当时的文学界曾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如今的“90后”作家却基本上与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平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虽然也关注现实,但他们和莫言、刘震云等作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路径不同,其创作价值与传统文学相比望尘莫及。

B. 一批年轻畅销书作者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但喜爱纯文学作品的读者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关注。

C. “90后”作家作品反叛性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熟悉市场,高度敏锐,另一方面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平常性的内容,无法体现反叛性。

D.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生活困扰使得他们需要有文学作品来抚慰和激励,而一些“90后”作家作品中的内容恰好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人生生涯发展指导。

②无论你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生,人生生涯规划应该是第一门课,也是最后一门课。

③中学生人生规划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④做好当下便是对未来最大的负责。

⑤兴趣是人生规划的起点,但并非终点。

⑥让青年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从“我看生涯规划”或“我的生涯规划”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一则通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考虑到我校师生人数众多,每天进出人员多,车辆流量好大,为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合计决定,自7月1日起在学校东门与教工宿舍区启用车辆自动识别道闸系统,到时候车辆一律规范进出,请尚未登记车牌号码的教师速到学校安保处登记。请求大家积极配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比早已    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当前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展厅中最    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 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当前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全面呈现了当前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 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D.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才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B. 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 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就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 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喻户晓  无人问津  有目共睹  万古流芳

B. 遐迩闻名  鲜为人知  有目共睹  大书特书

C.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引人注目  大书特书

D. 遐迩闻名  无人问津  引人注目  万古流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