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 语 李培俊 走进那座寺院,他已经没有半点力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    语

李培俊

走进那座寺院,他已经没有半点力气了。他是两天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腹地迷路的。起初,他并不在意,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点破玩意能绊得住老子的脚吗?甚至,在踩断一根拦路的青冈树枝之后,他还冷笑一声。他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一定能走出去。一定!可渐渐的,他的自信在遮天蔽日的林木之间,在饥渴难耐之中消失殆尽。几近绝望之际,他发现了这座寺庙!

倚在破旧的山门上,他机警地打量着这座隐在林木深处的寺庙。三间正殿坐北朝南,两边各有配殿两间,红墙,绿瓦,古松,颇有大象禅意。配殿旁约有半亩空地,几畦碧绿菜蔬,数株古旧茶树。

依然明丽的秋阳从树木缝隙间斜射过来,落在正殿屋瓦上,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这个佛家静修之所平添几分肃穆庄严。前后左右打量一番之后,他踉跄着走向正殿洞开的殿门。那里人影晃动,诵经声若隐若现,梵香缭绕,袅袅飘出殿门,弥散在阳光之中。

方丈正在擦拭佛像,听到脚步声,回过头来,漫不经心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施主是打尖还是借宿?他粗声答道:打尖。他说他误入深山,钱财被人劫掠一空,整整两天水米未进,请大师行个方便,舍一餐斋饭,来日定当厚报。方丈又是一声阿弥陀佛,说,施主请随老衲来。

进入一间净室,方丈让他坐了,把铁锅坐到泥炉上,注入清水,在圆木墩上摆上茶具:暗色紫砂壶,两只茶盏,一个竹制的荼罐。水烧开以后,方丈把茶壶荼盏里外烫了,放上茶叶,摇动茶壶,缓缓洗茶。

方丈老迈已极,一抹浓白的胡须,一脸深如沟壑的纹络,在茶香氤氲中组成一副模糊的影像。他说,方丈,在下实在太饿,能否让我先吃些东西?方丈轻浅一笑,有种父亲般的温软慈祥,在茶盏中默默注入茶汤。茶汤呈琥珀色,香味悠长,透着淡淡的青草苦味,他便有种心醉神迷的感觉。

他拈起茶盏,一口喝下。

方丈又为他斟上一盏,说,施主,人到了这个世界,万事随缘,行路,做事,为人,莫不如是,沟沟坎坎,均要徐缓图之,当你把世事看透了,想通了,你的坎也就迈过去了。

他端荼的手便有些许颤抖,头慢慢垂了下去。

方丈说,现在,咱们品的是三泡,一泡浊,二泡躁,三泡方为茶之上品,舌尖触到茶汤,淡香直冲脑门,随之也便钻进了心里。

方丈说,施主,请把舌头卷起,形成一个凹状的槽,对,就这样。把茶汤咽进喉咙。这时候,你的烦恼,焦躁,嗔念,功名,黄白之物全部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澄澈清明。施主,你感觉到了吗?

他说没有。没有感觉到,只觉得茶有点儿香,也有点儿苦,是我的味觉有问题吗?

方丈叹一口气,说,品荼不靠味觉,而在于领悟荼语。

荼语?茶语是啥东西?

方丈顾左右而言他,问他,走进这个寺院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本寺寺名?

他说没有。

方丈说,从容。

他在从容寺住了下来,每天三顿粗蔬淡饭,饭后与方丈携手出门,在寺外随处浏览,观枯树昏鸦,听暮鼓晨钟。有时,方丈也邀他进入正殿,感受佛家青灯黄卷的日子。到了晚上,方丈邀他坐在柏树下泡茶,品茗,静听松涛阵阵,秋虫啁啾。他心里便多了些宁静与平和,眼里那股戾气在荼香中慢慢消融。方丈没问他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也不问他家中景况,有无父母兄弟,更不问他为何来到人迹罕至的从容寺,只是陪他喝茶,聊天。

终于有一天,方丈把他送出山门,说,施主该走了。

他似乎不太情愿,也似乎眷恋着从容古寺,还有这个老迈慈祥的和尚。他说,方丈,能让我再住几天吗?方丈摇摇头,说,施主还是请回吧,污浊洗去,剩下的便只有归宿。

方丈。他说,能送我一些茶叶吗?

不能。方丈断然拒绝了,说,真的不能。

他笑笑说,为什么不能?

方丈也笑笑,说,天机不可泄露。

他走了,沿着那条狼狐出没的隐秘小路,从茶园间的小径穿过,爬上一座山头……

事隔不久,百丈峰盘踞了二十余年的山匪自行散伙,一把火烧去山寨,各自回家种田去。匪首黑七不知所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在从容寺住下后方丈和他深入交谈,寺院清幽的环境,深深的感染了他,使他的心里变得宁静与平和,由此他幡然悔悟,毅然走上正道。

B. 小说详写老方丈请他喝茶的过程,在喝茶中老方丈巧妙点拨,使他逐渐领悟到茶道与人生之道的关联,并洗去内心的污浊,悟出人生真谛,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C. 小说寓意深刻,寺院名为从容寺,其实暗指一个人应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除去污浊、浮躁,不慕荣华富贵,像方丈一样清心寡欲的生活。

D.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主要人物身份在小说最后现露出来,匪首黑七似乎就是他,也可能不是他,见仁见智,全文含蓄隐晦,给人一种神秘感。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回答,小说中的方丈为什么在他十分饥饿时不给他吃饭而请他喝茶?“茶语”的高妙之处在哪里?

 

1. B 2. (1)狂放自大。刚迷路时坚信能走出深山。(2)谨慎小心。看到隐在林木深处的寺庙时左右打量。(3)心存良善。听到方丈的一番禅语后慢慢垂下了头。(4)痛改前非,走上正道。解散匪窝,火烧山寨,回家种田。 3. ①老方丈在他十分饥饿的时候,让他喝茶,是因为老方丈看出了他内心的焦躁、污浊和世俗。想让他在喝茶中,领悟到茶语。②“茶语”的高妙之处在于老方丈的点拨。“当你把世事看透了,想通了,你的坎也就迈过去了。”③于品茶中涤荡心灵,品出人生之道。品三泡,一泡浊,二泡躁,三泡方为茶之上品,把茶汤咽进喉咙,烦恼,焦躁,嗔念,功名,黄白之物全部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澄澈清明。喝茶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的过程。④于品茶中启迪智慧,于不露声色中令人受益。不仅使他,也使所有读者受到启发。只有去除心灵的污浊,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由此他幡然悔悟”理解错误,在喝茶中老方丈巧妙点拨,使他逐渐领悟到茶道与人生之道的关联,从而悟出人生真谛。C项,“寺院名为从容寺,其实暗指一个人应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对于寺院名的解释夸大其词了。D项“也可能不是他,见仁见智”理解错误,从主旨的表达来看,匪首黑七应该就是他。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如“他并不在意,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点破玩意能绊得住老子的脚吗?甚至,在踩断一根拦路的青冈树枝之后,他还冷笑一声。他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一定能走出去。一定!”可见其狂放自大;“倚在破旧的山门上,他机警地打量着这座隐在林木深处的寺庙……后左右打量一番之后”可见其为人谨慎小心;“他端荼的手便有些许颤抖,头慢慢垂了下去”可见其心存良善;“事隔不久,百丈峰盘踞了二十余年的山匪自行散伙,一把火烧去山寨,各自回家种田去。匪首黑七不知所踪”可见其悟出人生真谛,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本题两问,第一问“方丈为什么在他十分饥饿时不给他吃饭而请他喝茶?”从下文的内容“方丈又为他斟上一盏,说,施主,人到了这个世界,万事随缘,行路,做事,为人,莫不如是,沟沟坎坎,均要徐缓图之,当你把世事看透了,想通了,你的坎也就迈过去了”可知,老方丈已经看出了他内心的焦躁、污浊和世俗,老方丈想让他在喝茶中,领悟到茶语,所以在他十分饥饿的时候,让他喝茶。第二问“‘茶语’的高妙之处在哪里?”解读“茶语”的高妙可从老方丈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的过程中去分析概括。如“进入一间净室,方丈让他坐了,把铁锅坐到泥炉上,注入清水,在圆木墩上摆上茶具:暗色紫砂壶,两只茶盏,一个竹制的荼罐。水烧开以后,方丈把茶壶荼盏里外烫了,放上茶叶,摇动茶壶,缓缓洗茶”;“在茶盏中默默注入茶汤。茶汤呈琥珀色,香味悠长,透着淡淡的青草苦味,他便有种心醉神迷的感觉”;“方丈说,施主,请把舌头卷起,形成一个凹状的槽,对,就这样。把茶汤咽进喉咙。这时候,你的烦恼,焦躁,嗔念,功名,黄白之物全部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澄澈清明。施主,你感觉到了吗?”;“方丈叹一口气,说,品荼不靠味觉,而在于领悟荼语”;“到了晚上,方丈邀他坐在柏树下泡茶,品茗,静听松涛阵阵,秋虫啁啾。他心里便多了些宁静与平和,眼里那股戾气在荼香中慢慢消融”。 在巧妙构思里布局谋篇,塑造人物;在不露痕迹中关注社会,解读人生,启迪智慧!所以“茶语”的高妙之处在于老方丈的点拨;在于品茶中能涤荡心灵,品出人生之道;在于品茶中启迪智慧,于不露声色中令人受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各行业所需从业人员。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及户籍管理成为当时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这些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虽然史书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义,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功人”等。

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李白的<少年行》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其中的胡姬是西域来的胡人女子。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屠宰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唐朝对这些人口到底如何管理,虽未见出台严格的措施,但通过官府颁布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条文,可知总的趋势是限制逐渐松弛:一是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旧唐书》),居住地原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人口的身份问题,也使国家有可能重新掌控大量流失的人口;二是坊郭户成为城墙内及周边附郭居民的正式称谓,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也成为有别于乡村户的主要标志。这一制度在北宋得以确立,并推广到全国,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至此拉开帷幕。三是中央官府在招聘和选用执役杂使人员时,对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有户口的限制,如规定在选用门仆时,必须“取京城内家口重大、身强者充”,但在某些岗位,对“浮寄”人口给予了更宽松的政策。

此外,国家财税征收的结构和对象也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如唐德宗建中年间,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反响最大的是建中四年开始征收“税间架”,即房产税。结果“怨讟之声,嚣然满于天下”(《旧唐书·卢杞传》)。最终被废止。百年后,北宋时期城市的房产、商铺等都已逐渐作为征税的对象,不仅户籍管理实行城乡分治,城乡的税收对象和税收内容都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结构重心的变化,户籍制度发生了变化,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倾斜,向城市居民倾斜,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和群体倾斜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摘自《光明日报》:《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建筑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进而又招引了大量人员进入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B. 为了扭转唐中后期对人口管理逐渐松弛的趋势,宋代对户籍管理实行了城乡分治制度。

C. 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等吸引外来人口的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较容易就业。

D. 北宋时期,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倾斜乃是大势所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先讲唐代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再述政府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情况,层次分明。

B. 文章为了说清楚唐朝户籍管理的措施,引用了《旧唐书》《太平广记》等史籍中的资料。

C. 作者引用古籍上的内容时,多是直接引用,有的还注明了出处,使本文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D. 户籍管理与国家税收关系密切,文章就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了唐宋户籍管理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只看史书而不参阅其他资料,我们很难了解唐代城市与建筑业有关的外来人口情况。

B. 唐朝对外来无户籍人口的限制是逐渐松弛的,这从官府颁布的具体措施和条文即可看出。

C. 宋代吸取了唐朝征收房产税的教训,所以能成功地将房产、地产、物业等纳入征税对象范围。

D. 随着涌入城市谋生的人数增多,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一般会调整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青葱岁月里,总有那么一天的亲身经历不同寻常:或让自己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或让自己进一步了解了他人;或让自己瞬间理解了某一种情感,或让自己霎时明白了某一个道理……总之,就因为那一天的经历和感受,自己成熟了一点,长大了一点。所以,那一天总是挥之不去,历久弥新,镌刻在记忆里,定格在生命中。

那到底是怎样的一天啊!

请以“那一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依据下面材料,拟一条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

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公安机关将车载行车记录仪及SD卡打捞出水后,提取到事发前车辆内部监控视频并予以公布。

当天上午,公交公司早班车驾驶员冉某(男,42岁,万州区人)驾驶22路公交车行进途中,乘客刘某发现公交车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中途下车,但该处无公交站台,驾驶员冉某未停车。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打冉某头部右侧,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并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查看答案

请以对联的方式,写两句话劝阻他人踩踏草地(每联字数不少于4个字,不超过10个字)。

举例:心中有爱,脚下留情。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考古证据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二三百万年,但社会大众能够看到并熟知的,不过数千年。而数千年来的历史,却经历着人类自身不断的创造与积累,时至今日,我们尚能见到数千年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凤毛麟角,实属万幸。           

A. 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之所以淹没,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写就沧桑,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

B. 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之所以淹没,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写就沧桑

C.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写就沧桑,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所以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之就淹没了

D.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写就沧桑,所以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之就淹没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