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B. 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C. 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D. 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 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 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 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有些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 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艺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C. 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D. 诗歌批评庸俗化,可能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1. A 2. C 3. B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B. 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C. 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 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2.这首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颔联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之,令与诸子。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

王茂元镇河阳,为书记,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令狐楚、李宗闵、杨嗣复大相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书记,楚党大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巡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翰林,共排李德裕。郑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南累载。

大中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其为掾曹,令掌典籍。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卢弘正镇徐州,又从为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大中末,柳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有删改

①干: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②坐:因某个原因而获罪;③入朝:指进入中央朝廷做官。古代官职有地方官和京官之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与诸子游               游:交往

B. 之                   礼:礼节

C. 为掌书记               辟:征召

D. 宗闵党大之             薄:轻视,看不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 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官职,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以文章干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 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书记,但两方面有仇,所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非常厌恶李商隐。

D. 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偶,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的指点,从这个时候起他才开始写今体奏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提,指两到三岁的儿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成年。

B. 古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常用“贱妾”、“糟糠”等,谦称自己的儿子常用“犬子”、“不才”。

C.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科举、户籍等事宜,其长官称为尚书,下设副职称为侍郎。

D. 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贞观”、“乾隆”都是庙号。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可以世袭,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B.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D. 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将军岂有意乎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