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树叶已经泛绿。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作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但他跑得动,坐不住。还是像往 常一 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 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要卖到矿井里做厢大。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里,抢救无效死亡。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青松、罗汉松、亮松、青梨、刺叶梨、杜鹃、毛栗子等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儿子已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爷爷!”老羊倌定将一看,那不是儿媳吗? 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

“爷爷。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油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老羊馆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今晚跟我去过。”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

突然,大黑狗跑了出去,跟在一个人身后亲热跳着。

“ 爷爷,”隔壁胖丫双手抬 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 “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

随着胖丫说话的声音,村里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老羊倌泪眼朦胧,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儿子望着他,也在笑。

过年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的描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老羊倌的生活状态。

B. 老羊倌能够闭着眼睛数出山上生长的很多树和花的名字,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许还因为他对儿子的思念。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老羊信“砸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开心和满足。

D. 小说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描写手法对老羊倌进行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2.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3.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 D 2. ①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②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③乐观坚强。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④通情达理。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老羊倌催促他的儿媳改嫁,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⑤质朴憨厚。守山人很穷,老羊倌不仅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山林不能给家族带来富裕,但老羊倌却干得兢兢业业,可见他的质朴与憨厚。 3. ①环境背景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人物形象上,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主题上,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小说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描写手法对老羊倌进行描写”说法错误,文中没有用外貌描写。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把握文章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注意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如根据“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等情节,概括“知足常乐”的性格特征;根据“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等情节,概括“爱岗敬业”的性格特征;根据“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等情节,概括“乐观坚强”的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情节安排,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在文章圈画出涉题信息,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小说的内容主旨表达、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是要求学生答出“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的用意”,先在文章圈画出有关“大年三十”的内容,然后分析“大年三十”由什么特定的特点氛围,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内容主旨表达有什么作用。比如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大年三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老羊倌在“大年三十”还去巡山,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文章的主旨的角度看,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儿媳妇和孙女带着好吃的过来,邻居家的柱子来找老羊倌去自己过年,胖丫端来热气腾腾的山药炖排骨,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D.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有着深层文化因素的影响。对这场冲突,你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文字筛选“太平猴魁”的特点,概括填写在方框内,每栏不超过6个字。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查看答案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学校定于2018年10月10日晚7点在综合楼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学生家长会。我们将传达当前的高考改革形势,通报九月份联考情况,与大家磋商高考一轮复习事宜。请各位家长准时到会。

六安市×××中学

2018年10月8日

不妥:       ①             修改:       ②      

       ③                          ④      

       ⑤                          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 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 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 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就接踵而至

C. 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 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铺天盖地    溘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 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C. 铺天盖地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D. 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