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秋高气爽,丹...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学校定于2018年10月10日晚7点在综合楼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学生家长会。我们将传达当前的高考改革形势,通报九月份联考情况,与大家磋商高考一轮复习事宜。请各位家长准时到会。

六安市×××中学

2018年10月8日

不妥:       ①             修改:       ②      

       ③                          ④      

       ⑤                          ⑥      

 

①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②删去 ③传达 ④分析 ⑤磋商 ⑥讨论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通知,通知属于公文,应使用公文语体,语言要求简洁准确。“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属于抒情性语言,不符合语体要求,应删除。“传达……形势”搭配不当,应将“传达”改为“分析”。“磋商”指反复商量;仔细讨论,多用于谈判等正式场合,用在学校的通知里不得体,应改为“讨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 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 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 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就接踵而至

C. 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 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铺天盖地    溘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 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C. 铺天盖地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D. 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军队首领可以被改变,但男子汉的志气不能改变,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写出侦察兵告诉使臣统帅正在前线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

王安中

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快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分兵闲细柳,金字回飞奏。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

[注]①此词是作者任燕山府路宣抚使时所作。②细柳:本为地名,因汉代名将周亚夫扎营于此且军容整肃而闻名。《史记》载,汉文帝慰劳将士,至细柳营被告知“不得驱驰”,只好“按辔徐行”。③《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讨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展现了一幅兵强马壮、军威雄伟的画面。“霜晓”点明了检阅军队的时间,“塞”点明了地点。

B. 下片首句对应“中军玉帐旌旗绕”,用典贴切,且照应标题,由“六军阅罢”引出“犒饮兵将官”之意。

C. “分兵闲细柳”的“闲”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边防力量强大,敌人不敢侵犯,守军自然显得“闲”。

D. “金字回飞奏”的“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凸显将士的忠君爱国之情。

2.“快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语意相似,但艺术手法和写作目的不同,请具体谈谈二者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黔南贾使君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 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 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可谓文武双全、意气风发。

B. 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C. 第四句肯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璞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

D. 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

[注] 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C.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 赙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 王审琦擅长骑射,不喜饮酒。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 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 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