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地利的首都...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_    _        _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A. ⑤④⑥③①②    B. ⑥⑤②④①③    C. ⑥②④①③⑤    D. ④⑥②①③⑤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有关专家认为,过度劳累会引起健康透支,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工作压力巨大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B. 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C. 在世界各大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个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和艺术。

D. 能抵抗诱惑、追求更远大目标、克制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表现得更有自信,也更能面对挫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 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C. 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 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好的前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2.这首咏物诗,主要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 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①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

(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B. 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 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 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2.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具体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A. 于敏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B. 于敏带领团队,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C. 于敏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D. 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3.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