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 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 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复兴之路》等24部作品入选。今年的评审工作在“国家规格、政府标尺、大众审美、网络特质”定位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网络文学作品的品质,全面把握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之间关系。

据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介绍,今年的申报作品中,现实类题材明显增多,反映人民群众主体生活和当下人们精神心理的作品量多质升。如描写国企改革曲折历程的《复兴之路》,展现当下都市女性生活的《全职妈妈向前冲》,直面8 0后情感价值观的《糖婚》等。“原先那种网络文学不食人间烟火和幻想类作品一家独大的现象有所改变,题材、内容及风格开始出现多元化格局。”

20年前,文学与互联网“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文学应运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发展,网络文学以强化原创为核心,不断推进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等多种业态的衍生,极大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自张贺《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公布,申报数量再创新高》)

附: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语(节选):

《天域苍穹》,作者风凌天下。作品以典型的玄幻穿越套路讲述了一个逆天资质、不断突破而成就天域大业的曲折故事。作者设置了空间穿越的进阶模式,时空架构宏大。主角前世今生身份多变、性格鲜明,以不同“人格面具”和多重“金手指”推进故事,制造爽点,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语言表达时而幽默谐趣、时而厚重深刻,爱恨情仇故事桥段生动有趣,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凸显了玄幻类小说艺术魅力。

材料二 :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网络文学这个行业,其中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

风凌天下:走上这一行,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生活所迫。当时腿上受了一点伤,没有工作,家里也没有收入,想着反正也出不去,看了那么多年的小说,要不自己也写写试试。结果没想到一写就写到现在。

记者:作为一个有名的网络文学作家,您觉得以这样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社会担当?

风凌天下:什么高大上的目标真的是没有想过,唯一想到的就是我要让我的读者从我的书里看到我一直坚守的东西。比如说忠义、信誉、承诺、友情、爱情、爱国、爱家……我不能让我的读者看过我的书之后思想上发生偏差,我需要把最美好的一面传递给他们。这是我现在正在做也是一直的事情。

(摘编自孙梦圆《网文大咖风凌天下:我需要把最美好的一面传递给读者》)

材料三: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得益于国内数字内容版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网络文学行业在2017年实现进一步发展。下半年,国内两大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和掌阅科技相继上市,标志着网络文学行业多年来的发展终于得到市场认可。在企业上市的同时,网络文学业务营收也进入全面盈利期。在行业内部,各网络文学平台对于创作者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行业外部,听书作为网络文学的衍生业务,在2017年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CNNIC第41次调查报告:网络文学》)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发展状况调查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 0 1 7年,我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网络文学用户及手机网络文学用户双双实现规模增长,增长用户均在4 0 0 0万户左右。

B. 连续两年的数据显示,网络文学及手机网络文学使用率稳中有升,但后者提升幅度略低于前者,这与用户规模发展的情形一致。

C. 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只看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也要看网络文学企业的市场表现,以及听书等新型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

D. 对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的提升,不能只是简单扩大网络用户数量,还要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吸引更多网民成为网络文学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凸显了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学的监督力度的加强,材料二从网络文学主体的角度表达了从业者的自觉和担当。

B. 2017年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介活动具有规格高、政府主导、大众参与等特征,强调要综合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

C. 《天域苍穹》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语言风格灵活变化,故事生动,它的入选说明网络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多元格局。

D. 风凌天下的创作道路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比如网络文学从业门槛低、专业要求低、创作自由,这样的环境有助于行业的繁荣。

E. 网络文学离不开市场和企业,一方面企业担负着培育和开发的责任,另一方面没有市场的盈利,网络文学也不能长久地发展。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学生读者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什么。

 

1.C 2.BE 3.①关注阅读目的。不仅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通过作品了解现实、体验生活,提升欣赏的品位和能力。 ②关注作品质量。不沉溺于脱离现实的低级趣味的作品,多读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多读有正能量的作品。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以及听书等新型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说法不正确。由原文“在行业外部,听书作为网络文学的衍生业务”可知,“听书”不属于网络文学。 2.试题分析:A项,“监督力度的加强”不正确,应为“引导力度加强”。C项,“它的入选说明网络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多元格局”不正确。《天域苍穹》走的是典型的玄幻穿越套路,不能说明网络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多元格局。D项,选项中所列“启示”有诸多不当,比如“创作自由”“有助于行业的繁荣”等。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说明中学生读者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应关注的内容,既考查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也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时需要联系文本和现实进行分析。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网络文学题材内容多元化,可供中学生阅读的内容比较多,但就现实而言,中学生往往凭个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因此首先应关注阅读目的,中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应通过作品了解现实,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从现实来看,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但也有的作品传播低级趣味,因此还应关注作品质量,中学生应选择思想艺术俱佳、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来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B. 本文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 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含意。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位医生给病人讲解其颈椎病时画的草图,请根据这个草图写一段话,让病人明白医生要表达的意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请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     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     的。但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     ,严密紧凑,如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 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D. 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繁而不乱  一气呵成

B. 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有条不紊  一挥而就

C. 安分守己  独当一面  有条不素  一气呵成

D. 安分守己  独当一面  繁而不乱  一挥而就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 《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