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     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     的。但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     ,严密紧凑,如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 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D. 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繁而不乱  一气呵成

B. 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有条不紊  一挥而就

C. 安分守己  独当一面  有条不素  一气呵成

D. 安分守己  独当一面  繁而不乱  一挥而就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 《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1. A 2. A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前面来看,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部作品,从语意连贯的角度来看,括号中的句子也应该以“作品”为主语,且“见证”当动词讲时,意思是“当场目睹可以做证”,用于人,而此处主语为“作品”,故不能说“见证了……”,这就排除B、D两项。补写的语句是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个价值定位,比较A、C两项,用“是……也是……”的句式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其价值,这就排除C项,故选A项。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生活。“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第一处,结合前面“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可知,这是形容人们安定的生活状态,应填“安居乐业”。“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独当一面”,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任务。第二处,语境强调《清明上河图》的独特性,无关担当任务,故第二空应填“独一无二”。“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乱。“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乱。第三空是形容《清明上河图》画面包含的内容多,却不杂乱,应填“繁而不乱”。“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第四空显然不是说速度快,故应填“一气呵成”。故选A项。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不仅……但……也…”关联词搭配不当,使句子表意不明。从语境上来看,这句话是想表达《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于繁荣表象下的忧患意识,所以用转折、并列关系句式,即改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A项,“《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句之间不是递进关系;B项,“不仅……而且……还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句意不明确;C项,“虽然……不只是……也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溪水两岸参差不齐的地势。

(2)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3)《逍遥游》中,庄子通过“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才是“无所待”的逍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更山齐庵赋,时藐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舍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 “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 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D. 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充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史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闻构宇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五年,又为国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其年以本官假节,权摄北兖州事。大通元年,卒,时年八十五。昭明太子为举哀,赙钱十万,布百匹,并使舍人王颙监护丧事。又与前司徒左长史殷芸令曰:“北充信至,明常侍递至殒逝,闻之伤怛。此贤儒术该通,志用稽古,温厚淳和,伦雅弘笃。授经以来,迄今二纪。……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如何!”

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爱之。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宾首膺其选    膺:承当    B. 治差已久     差:病愈

C. 此贤儒术该通    该:应该    D. 迄今二纪    纪:十二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开端。

B. 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D. 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领”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山宾聪明早慧,博学知礼。七岁便能讲清楚事物的是非道理,十三岁博通经书传注,服丧恪尽礼节。

B. 明山宾体恤民情,仁厚宽容。昭明太子分外肯定他能体恤民情,不计得失,因此出资帮助他修房子。

C. 明山宾淳朴老实,恪守诚信。山宾卖牛本已成交,他却告诉买主,牛曾经生病,可能旧病复发。

D. 明山宾性格通达,平易近人。他长期担任学官,给了学生很多有益的教导,与学生交往亲切随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04-2019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2016年)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斗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断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B. 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08年短暂回落后一路上扬,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共计166家。

C. 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大于中国,但是近两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D. 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 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资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 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 人工智能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各行业出现严重的失业。

E. 人工智能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3.根据上述材辩,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士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担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人,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弦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寓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春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①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受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 “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 “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 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3.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