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与例句句式特征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下面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约为婚姻
C.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D. 将军战河北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 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 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 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 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2.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 ,我们听得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 ,有人 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1.为引文的空格处选出最合适的一组词语
A. 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嚷嚷 敲打
B. 一动一静 仔仔细细 大声吆喝 摔破
C. 一动一静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D. 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2.填入上题空格处的这一组词语表现了当时怎样险恶的情势?有何作用?。
3.巴金送走包弟后心情经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4.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哪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请简析。
默写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惨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2)大言不惭,则不必为之志。(朱熹)
(3)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冰心)
(4)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对闻一多的评价)
读了上面五个句子,你对“言”和“行”的关系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