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 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 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 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
2.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②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③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④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⑤“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 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⑥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 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 外交上,儒家主张实行“王道”,并不完全排斥“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 “厚往薄来”的涉外理论要求统治者要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君子”应该持“义”而忘“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 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 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不战而屈人之兵”“威不轨而昭文德”的思想。
D. 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阐发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B. “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C. 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作文。
爽文是各大小说网站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网文类型,其特点是:主角从小说开始到故事结尾顺风顺水,升级神速。对此类网文人们往往喜闻乐见,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大受追捧。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800字以上,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⑴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⑵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⑶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耶!
⑷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张:夸大。
1.可填入第⑴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焉 B. 也 C. 其 D. 之
2.概述第⑵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
3.对第⑶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 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 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 第⑵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页)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久之,行①河南尹,寻即真。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②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③。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未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司州牧,汝南王悦④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匿于悦第,时还其家,道元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悦等讽⑤朝廷遣为关右大使⑥,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注释]①行:这里是“代理”的意思。②沃野、怀朔……御夷:均为镇名。③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郡县驻防地仍准许使用古城邑名称。④司州牧,汝南王悦:汝南王,名元悦,当时担任司州牧。⑤讽:暗中劝谏。⑥关右大使:官名,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引为治书侍御史(_______)
(2)累迁辅国将军(_______)
(3)行河南尹,寻即真(________)
(4)时论薄之(_______)
2.下列加点词“为”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遂为宝夤所害
C. 我为鱼肉,何辞为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
(2)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
4.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郦道元多次升官,都与御史中尉李彪的提拔有关。
B. 郦道元父亲曾任青州刺史,后又升任尚书主客郎。
C. 郦道元执法苛严威猛,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
D. 郦氏兄弟俩与世人不能和睦相处,多有猜忌之心。
5.汝南王元悦“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与郦道元“为宝夤所害”有什么关系?请做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①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天矫:卷曲而有气势。
1.高中语文教材中《_______》也是写梦境的古诗,作者是______。
2.下列对作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一反俗套,将“雨打花落”说成是“春雨添花”,顿出新意。
B.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小溪的幽静与林间的喧嚣热闹。
C. “飞云当面化龙蛇”形象地写出了飞云在空中飘舞、变幻的景象。
D. 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3.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花动一山春色”中的“动”字作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