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久之,行①河南尹,寻即真。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②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③。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未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司州牧,汝南王悦④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匿于悦第,时还其家,道元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悦等讽⑤朝廷遣为关右大使⑥,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注释]①行:这里是“代理”的意思。②沃野、怀朔……御夷:均为镇名。③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郡县驻防地仍准许使用古城邑名称。④司州牧,汝南王悦:汝南王,名元悦,当时担任司州牧。⑤讽:暗中劝谏。⑥关右大使:官名,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为治书侍御史_______

(2)迁辅国将军_______

(3)行河南尹,即真________

(4)时论_______

2.下列加点词“为”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遂为宝夤所害

C. 我为鱼肉,何辞为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

(2)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

4.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郦道元多次升官,都与御史中尉李彪的提拔有关。

B. 郦道元父亲曾任青州刺史,后又升任尚书主客郎。

C. 郦道元执法苛严威猛,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

D. 郦氏兄弟俩与世人不能和睦相处,多有猜忌之心。

5.汝南王元悦“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与郦道元“为宝夤所害”有什么关系?请做分析。

 

1. 引荐,推举 连续 不久,随后 轻视,看不起 2. AB 3. (1)土著人到朝廷高发郦道元为官苛刻严厉,他(因这件事)被定罪被罢官。 (2)元悦(汝南王)禀告灵太后,请求(灵太后)使丘念保全,(太后)下令赦免丘念。 4. C 5. 汝南王元悦建议朝廷让郦道元担任关右大使,别有用心。郦道元素来有苛严威猛的名声,执法严厉,让他去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必然要与已有谋反之心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产生强烈冲突,汝南王元悦是借萧宝夤的手杀死了郦道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引为治书侍御史”意思是“御史中尉李彪推荐他担任书侍御史”,所以“引”的意思是“引荐,推举”。(2)“累迁辅国将军”意思是“连续升任辅国将军”,所以“累”的意思是“连续”。(3)“行河南尹,寻即真”意思是“才让他代理河南尹职务,随后正式任职”,所以“寻”的意思是“不久,随后”。(4)“时论薄之”意思是“被当时舆论看不起”,所以“薄”的意思是“轻视,看不起”。 2.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为’的用法相同的两项”,A项,为:表被动;B项,为:表被动;C项,为:表判断,可翻译成“是”;D项,为:介词,向,对。故选AB。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蛮民”,指土著人;“诣”,到;“阙”,指朝廷;“讼”,告发;“其”,代词,他,代指郦道元;“刻峻”,苛刻严厉;“坐”,指定罪;“坐免官”,被定罪被罢官。(2)中“启”,禀告;“全”,使动用法,使……保全;“之”,代指丘念;“敕赦之”,承前省略主语“太后”,翻译时补齐;“敕”,下令;“赦”,赦免;“敕赦之”,太后下令赦免丘念。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郦道元多次升官,都与御史中尉李彪的提拔有关”说法错误,原文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是说由于道元执法清廉,尽心尽力,御史中尉李彪推荐他担任书侍御史。但是并没有说后面“连续升任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都与御史中尉李彪的提拔有关。C项,“郦道元执法苛严威猛,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说法不正确,原文是“威猛为治”,意思是郦道元以威猛的手段来治理。D项,“郦氏兄弟俩与世人不能和睦相处,多有猜忌之心”说法错误,原文是“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意思是“郦氏兄弟不能和睦相处,相互多猜忌,被当时舆论看不起”,是说郦氏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多有猜忌之心。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找到题目涉及的文段仔细阅读,筛选抓住文中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本题要求分析汝南王元悦“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与郦道元“为宝夤所害”有什么关系。答题时先通读文章,在文章中圈画出“汝南王元悦‘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郦道元‘为宝夤所害’”的内容,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二段,本段指出汝南王元悦宠爱身边的近臣丘念,选任州官多听由丘念办理。郦道元把丘念逮捕投入监牢里。汝南王元悦就禀告灵太后请求保全丘念,太后下令赦免丘念。但是郦道元却冒死抗命,并趁机揭发元悦罪行。这时雍州刺史萧宝夤露出谋反的形迹,元悦就劝谏朝廷派遣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处理雍州事务,于是郦道元被萧宝夤所害。元悦劝谏朝廷派遣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处理雍州事务,其实是想借萧宝夤的手杀死了郦道元,公报私仇。因为郦道元把元悦的宠臣丘念逮捕入狱,还揭发元悦的罪行。而元悦知道郦道元素来有苛严威猛的名声,执法严厉,让他去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必然要与已有谋反之心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产生强烈冲突,到时借助萧宝夤的手就可以杀死郦道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①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天矫:卷曲而有气势。

1.高中语文教材中《_______》也是写梦境的古诗,作者是______

2.下列对作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一反俗套,将“雨打花落”说成是“春雨添花”,顿出新意。

B.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小溪的幽静与林间的喧嚣热闹。

C. “飞云当面化龙蛇”形象地写出了飞云在空中飘舞、变幻的景象。

D. 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3.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花动一山春色”中的“动”字作鉴赏。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⑴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⑵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⑶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⑷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⑸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⑹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⑺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⑻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⑼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⑽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⑾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⑿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⒀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球,国色天香。

⒁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⒂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⒃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⒄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⒅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有人认为第⑴段到第⑶段似与文题“牡丹的拒绝”无关,可以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阐述理由。

2.本文从第⑻段开始转换视角,以第二人称“你”的角度来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第⒀段到第⒂段对想象中的牡丹花开花落景象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

4.第⒅段说“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可能有三个转变,其过程极其缓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西欧社会开始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

⑵这一转变从中世纪开始,首先出现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和神职人员;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甲)是以口述或是朗读的方式来进行。15世纪,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乙)再也不是主流而已。

⑶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1450年左右,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问世,羊皮纸时代宣告结束,纸张时代从此来临。自此书籍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开始悄然变化。伴随印刷文化,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被迫沉默。美国有学者认为印刷厂成为将西方引入现代的关键角色之一,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

⑷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1450年到1500年间,大约有2.7万余部作品印刷刊行。到1500年,欧洲已经有250多个印刷中心。威尼斯的阿杜斯公司开创了口袋书的先河,让书籍的价格降低,现代书籍就是直接由其演化而来。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越来越多。15世纪末,书面文字以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方式丰富充实了欧洲社会。

⑸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从16世纪起,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越来越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地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只有38%).据估计,有3/4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2/3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

⑹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盗版书为那些买不起书的人提供了机会,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畅销书行业由此诞生,不过当时最流行的依然是宗教作品,其地位堪与20世纪的恐怖小说或爱情小说相媲美。

⑺16、17世纪,人们开始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报道时事新闻的印刷品花样繁多,最流行的是提供省内、国内以及欧洲新闻梗概的单页简报。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出现第一批学术期刊。书贩们驾着马车挨家挨户叫卖。创作于1611年的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叫卖书的小贩。在那个时代,书籍随处可见,价格便宜、大小适中、携带方便,阅读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连小孩都开始阅读报纸、传单、小说,甚至是游记历险故事。主妇们则沉迷于浪漫爱情故事。17世纪的肖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独处在精致的居室内、聚精会神读书的荷兰妇女。'

⑻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欧读者的阅读方式由精读转变为泛读,阅读的目的变为广泛涉猎某个甚至多个题目。

⑼除了印刷术和教育的普及,从朗读到默读的革命还关系到宗教革命。有欧洲学者认为,默读首先兴起于基督教人士间,7世纪至11世纪在不列颠群岛,随后在欧洲大陆的修道院抄写室传开。

⑽借着默读,读者终于能够与书本及文字间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读者可以从容地检视它们,从中汲取新观念。

⑾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有些普通读者也开始默读,识文断字的普通男女都得以将自己与上帝的对话“内化并且个性化”。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这种做法到了15世纪更加明显,一些教条主义者对这种新风潮开始警惕起来,他们认为,默读让人可以做白日梦,导致怠惰。和马丁•路德同时代的罗马某神学家就主张说,教会的建立所根据的书本需要维持神秘,只有透过教宗的权威与权力才可加以诠释。与此相反,路德宗教徒则宣称人有权利来替自己解读上帝的话,无需见证人或中介者。

⑿16世纪时,在个人阅读中感受上帝对自己的赐福,被看作是值得效仿的神圣范例,在欧洲社会得到普遍认可,被动听读日渐消亡。随着读写的普及,普通民众不再需要教会的干预,而是通过个人默读与神灵单独对话。

⒀到了19世纪,个人主义阅读的捍卫者爱默生开列了一份个人圣书目录,并且他充分利用了默读技艺。他坚持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所有这些书籍都是宇宙意识的庄严表达,……它们是用来私下阅读的,是要放在曲拢的膝盖上阅读的。我们不能用嘴唇与舌尖来与其沟通,而必须发自泛红的脸颊与悸动的心。”

⒁默读使读者与书籍之间建立了更自由、更亲密的内在关系,就此,口述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石”淡出历史舞台。人人都可以在私下、静谧的环境里专注地享受开卷之乐。

1.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甲、乙处的一组词语是

A. 大多  恐怕    B. 通常  只不过

C. 必定  只不过    D. 通常  恐怕

2.第⑶段中的画线句“声音被迫沉默”在文中的意思是

3.作者认为西方印刷术问世后,带来了哪些主要变化?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彼得•伯克认为,在西欧社会中,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的过程极其缓慢。

B. 故事、肖像画等有形载体能帮助作者从中发现证据以研究阅读的历史变迁情况。

C. 宗教作品是15至16世纪欧洲最流行的畅销书,说明当时教会的影响力非常大。

D. 用“社会化石”比喻口述传统,说明19世纪书籍阅读已经彻底取代口述或朗读。

5.简要概括默读的好处。

6.爱默生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描摹秋天景物渐渐衰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京口”就是今天的___________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