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可能有三个转变,其过程极其缓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西欧社会开始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

⑵这一转变从中世纪开始,首先出现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和神职人员;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甲)是以口述或是朗读的方式来进行。15世纪,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乙)再也不是主流而已。

⑶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1450年左右,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问世,羊皮纸时代宣告结束,纸张时代从此来临。自此书籍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开始悄然变化。伴随印刷文化,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被迫沉默。美国有学者认为印刷厂成为将西方引入现代的关键角色之一,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

⑷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1450年到1500年间,大约有2.7万余部作品印刷刊行。到1500年,欧洲已经有250多个印刷中心。威尼斯的阿杜斯公司开创了口袋书的先河,让书籍的价格降低,现代书籍就是直接由其演化而来。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越来越多。15世纪末,书面文字以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方式丰富充实了欧洲社会。

⑸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从16世纪起,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越来越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地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只有38%).据估计,有3/4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2/3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

⑹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盗版书为那些买不起书的人提供了机会,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畅销书行业由此诞生,不过当时最流行的依然是宗教作品,其地位堪与20世纪的恐怖小说或爱情小说相媲美。

⑺16、17世纪,人们开始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报道时事新闻的印刷品花样繁多,最流行的是提供省内、国内以及欧洲新闻梗概的单页简报。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出现第一批学术期刊。书贩们驾着马车挨家挨户叫卖。创作于1611年的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叫卖书的小贩。在那个时代,书籍随处可见,价格便宜、大小适中、携带方便,阅读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连小孩都开始阅读报纸、传单、小说,甚至是游记历险故事。主妇们则沉迷于浪漫爱情故事。17世纪的肖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独处在精致的居室内、聚精会神读书的荷兰妇女。'

⑻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欧读者的阅读方式由精读转变为泛读,阅读的目的变为广泛涉猎某个甚至多个题目。

⑼除了印刷术和教育的普及,从朗读到默读的革命还关系到宗教革命。有欧洲学者认为,默读首先兴起于基督教人士间,7世纪至11世纪在不列颠群岛,随后在欧洲大陆的修道院抄写室传开。

⑽借着默读,读者终于能够与书本及文字间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读者可以从容地检视它们,从中汲取新观念。

⑾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有些普通读者也开始默读,识文断字的普通男女都得以将自己与上帝的对话“内化并且个性化”。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这种做法到了15世纪更加明显,一些教条主义者对这种新风潮开始警惕起来,他们认为,默读让人可以做白日梦,导致怠惰。和马丁•路德同时代的罗马某神学家就主张说,教会的建立所根据的书本需要维持神秘,只有透过教宗的权威与权力才可加以诠释。与此相反,路德宗教徒则宣称人有权利来替自己解读上帝的话,无需见证人或中介者。

⑿16世纪时,在个人阅读中感受上帝对自己的赐福,被看作是值得效仿的神圣范例,在欧洲社会得到普遍认可,被动听读日渐消亡。随着读写的普及,普通民众不再需要教会的干预,而是通过个人默读与神灵单独对话。

⒀到了19世纪,个人主义阅读的捍卫者爱默生开列了一份个人圣书目录,并且他充分利用了默读技艺。他坚持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所有这些书籍都是宇宙意识的庄严表达,……它们是用来私下阅读的,是要放在曲拢的膝盖上阅读的。我们不能用嘴唇与舌尖来与其沟通,而必须发自泛红的脸颊与悸动的心。”

⒁默读使读者与书籍之间建立了更自由、更亲密的内在关系,就此,口述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石”淡出历史舞台。人人都可以在私下、静谧的环境里专注地享受开卷之乐。

1.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甲、乙处的一组词语是

A. 大多  恐怕    B. 通常  只不过

C. 必定  只不过    D. 通常  恐怕

2.第⑶段中的画线句“声音被迫沉默”在文中的意思是

3.作者认为西方印刷术问世后,带来了哪些主要变化?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彼得•伯克认为,在西欧社会中,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的过程极其缓慢。

B. 故事、肖像画等有形载体能帮助作者从中发现证据以研究阅读的历史变迁情况。

C. 宗教作品是15至16世纪欧洲最流行的畅销书,说明当时教会的影响力非常大。

D. 用“社会化石”比喻口述传统,说明19世纪书籍阅读已经彻底取代口述或朗读。

5.简要概括默读的好处。

6.爱默生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1. B 2. 口述传统凋零(意近即可) 3. 书籍增多;识字率上升;阅读得到普及(或:阅读群体扩大)。 4. B 5. ①可以不受拘束地(自由地)检视文字(书本);②可以更私密更专注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6. “阅读乃属个人的行为”,阅读是一个人的自觉行为,由人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追求,在个人的阅读中,感受书本或上帝对自己的赐福,享受知识、体会愉悦,完成个体与书本或神灵的对话。“阅读乃属孤独的行为”,可以理解成读书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读者才能够与书本及文字间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读者可以从容地检视它们,从中汲取新观念,才能专注地享受开卷之。 【解析】 1.本题考察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词语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第②段甲、乙处的一组词语”,“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这是介绍以前的情况,“甲”处应填“他们”一般情况下如何做的,所以应是“通常”,“再也不是主流而已”此句跟前句在意思上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是“只不过”。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要在文章中找到含有所要理解含义词语的语句,结合语句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理解第⑶段中的画线句“声音被迫沉默”在文中的意思。仔细阅读第⑶段中的画线句及其所在的上下文,根据前文第二段中“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以及后文“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可以推断出“声音被迫沉默”。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作者认为西方印刷术问世后,带来了哪些主要变化”,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四段至第六段,仔细阅读这几段,可以从中筛选出“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地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只有38%).据估计,有3/4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2/3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盗版书为那些买不起书的人提供了机会,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作者认为西方印刷术问世后,带来了哪些主要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故事……帮助作者从中发现证据以研究阅读的历史变迁情况”说法错误,“故事”议案是虚构的,文中并不是“故事”,而是作家的作品,原文为“创作于1611年的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叫卖书的小贩……”。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简要概括默读的好处”,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十段和第十四段,仔细阅读这两段,根据第十段“借着默读,读者终于能够与书本及文字间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读者可以从容地检视它们,从中汲取新观念”可以不受拘束地(自由地)检视文字(书本);第十四段“默读使读者与书籍之间建立了更自由……人人都可以在私下、静谧的环境里专注地享受开卷之乐”可以更私密更专注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6.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本题题目是“爱默生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属于向内挖掘类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理解“个人、孤独”两个词语的含义。“个人”应是“在个人阅读中感受上帝对自己的赐福……而是通过个人默读与神灵单独对话”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自觉行为.“孤独”即“人人都可以在私下、静谧的环境里专注地享受开卷之乐”。这句话在文章第十三段,而对这句话进行阐释主要在文章第十段到第十四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从中提取信息,整合概括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描摹秋天景物渐渐衰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京口”就是今天的___________市。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成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浸润式地细读、辨别与体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只有通过揣摩“嗟予潦倒无归日,令汝蹉跎已半生”(《侄安节远来夜坐》)这样的诗句,我们才能深入体会苏轼彼时的心境和况味;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的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1.结合文本,谈谈诗词欣赏研究的两个误区和最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2.分析画线句子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效果。

3.谈谈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简述《红楼梦》中“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和“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两回里薛宝钗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2)《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走后,老葛朗台为何要监禁欧也妮?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把欧也妮放出来?结合情节谈谈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之子波罗涅斯急于报父之仇的心态,挑唆他与哈姆雷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准备置哈姆雷特于死地。

B. 《茶馆》共有三幕,以北京城中的一个茶馆串起所有故事,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的社会发展片段。

C.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后,短时间内三次火攻曹操,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把火便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D.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对行将就木的腐朽封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小说同时还通过朝代更替与家族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具有“美好感情”的理想人物,她对父母有深挚的孝心,对查理有无私的爱意,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