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填空。
(1)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描摹秋天景物渐渐衰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京口”就是今天的___________市。
材料概括分析题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成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浸润式地细读、辨别与体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只有通过揣摩“嗟予潦倒无归日,令汝蹉跎已半生”(《侄安节远来夜坐》)这样的诗句,我们才能深入体会苏轼彼时的心境和况味;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的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1.结合文本,谈谈诗词欣赏研究的两个误区和最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2.分析画线句子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效果。
3.谈谈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
简答题
(1)简述《红楼梦》中“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和“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两回里薛宝钗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2)《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走后,老葛朗台为何要监禁欧也妮?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把欧也妮放出来?结合情节谈谈原因。
下列对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之子波罗涅斯急于报父之仇的心态,挑唆他与哈姆雷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准备置哈姆雷特于死地。
B. 《茶馆》共有三幕,以北京城中的一个茶馆串起所有故事,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的社会发展片段。
C.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后,短时间内三次火攻曹操,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把火便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D.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对行将就木的腐朽封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小说同时还通过朝代更替与家族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具有“美好感情”的理想人物,她对父母有深挚的孝心,对查理有无私的爱意,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在所评的诗人中,哪几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最喜欢的是谁?
3.文章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
根据下面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桥梁是使行人等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亦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