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

材料概括分析题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成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浸润式地细读、辨别与体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只有通过揣摩“嗟予潦倒无归日,令汝蹉跎已半生”(《侄安节远来夜坐》)这样的诗句,我们才能深入体会苏轼彼时的心境和况味;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的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1.结合文本,谈谈诗词欣赏研究的两个误区和最该注意的两个方面。

2.分析画线句子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效果。

3.谈谈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

 

1. 误区一:一味寻章摘句,误区二:一味搜罗求全。最该注意的两个方面:要关注诗歌的整体意境;欣赏诗词要有选择有甄别。 2. 比喻论证将用大数据来处理古诗词比喻成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用大数据处理古诗词实际上是对诗词美的破坏。 3. (1)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2)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3)用大数据分析缺少对诗歌的整体感知(4)与诗歌审美相违背(5)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关键内容概括作答。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为每段的段首句,“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成的意境”“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浸润式地细读、辨别与体味”,这些句子是作者的观点句,对这两句话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举例说明所找到的论证方法即可。由“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可知,作者用对美女的肢解比喻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二者性质不同但有相似性,形象生动,利于理解。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作答即可。第一段中,“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第二段中“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这是对大数据分析优点的评价;第一段中“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与诗词的审美相违”,第二段中“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这些句子是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不足。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简述《红楼梦》中“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和“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两回里薛宝钗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2)《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走后,老葛朗台为何要监禁欧也妮?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把欧也妮放出来?结合情节谈谈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之子波罗涅斯急于报父之仇的心态,挑唆他与哈姆雷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准备置哈姆雷特于死地。

B. 《茶馆》共有三幕,以北京城中的一个茶馆串起所有故事,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的社会发展片段。

C.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后,短时间内三次火攻曹操,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把火便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D.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对行将就木的腐朽封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小说同时还通过朝代更替与家族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具有“美好感情”的理想人物,她对父母有深挚的孝心,对查理有无私的爱意,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在所评的诗人中,哪几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最喜欢的是谁?

3.文章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桥梁是使行人等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亦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长篇小说的边缘化

沈敏特

进入新世纪,评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数量上有“井喷”之势,质量上大面积滑坡,长篇小说进一步边缘化。   

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复杂。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很“火”,原因是给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中的读者带来了新信息、新观念,成为思想解放的推动力。但其中多是政治原因,文学的本体并没引起充分关注。如今,可以传播新信息、新观念的媒体纷至沓来,在传播的覆盖率和快速度上远远超过了纸本的文学。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从各种媒介看,文学不占优势。 再加上一种非规范的市场经济,以强大的物质诱惑催生着人们的“暴富欲”,由此而来的贫富差距又使太多的人陷入谋生的紧张中。一种浮躁的、低道德的、低人文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泛漫开来,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接受方式。广大的人群不可能沉下心来进行纸本的阅读,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作家也有生存之虞,为了适应这种现实,相当一部分作家走上了媚俗之路。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媚俗恰是文学本体的丧失。

本体,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丧失了本体,也就丧失了它的价值,丧失了它发展的空间,长篇小说亦是如此。就我个人的偏见,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不能失去这个本体。     

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透视人的心灵,从而最深刻、最全面地展示人的命运。哪一种艺术品种可以直接透视和描述人的心灵状态和历程?只有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

我们知道,只有语言文字,才能保存和表达人类最精密的思维活动,才能承载和显示人类最细腻的感情变化,提供人类最高级的审美方式。语言文字不直接提供图景、人像、声音,它要通过阅读,融入读者自身的经历、感受、思索、联想,转化为读者自己创造的图景、人像、声音,延伸出读者相同而又各自不完全相同的感情的波澜、人生的感悟、思维的成果。这是一个美妙、丰富的审美大餐,在这样高级的审美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之为人的骄傲和自豪。一部小说能不能坚持文学的本体性,必须看语言是否具有调动读者在阅读中进入再创造状态的张力。长篇小说在发挥语言文字应有的审美功能上无与伦比,它的高贵就在于充分使用了没有可以替代的人类最高级的传播手段——语言文字。

无论中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一个人类迫切的共同的任务: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规划。“娱乐至死”正在被反思和理智替代,这种趋势反映在文化消费领域中,就是高贵的审美需求的苏醒。愈来愈多的人对过度娱乐化的痴迷逐渐厌倦,开始意识到通俗和低俗、喜剧和搞笑、幽默和无厘头的区别。换句话说,用大白话说,愈来愈多的人需要多一些经得起回味、咀嚼、思索,能在孤独中品味、反思一切,包括品味、反思自己的高贵的文化享受。   

新的需要开拓着长篇小说重生的新空间,我们听到了长篇小说走出边缘化的鼓声。虽是隐隐约约,但我想,只要世界在进步,文化在更新,这鼓声会响亮、会清晰。

1.试简述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

2.文章说,“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请根据文意指出长篇小说的高贵本体是什么。

3.作者在文末表达了对长篇小说重生的信心,他的依据何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