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在所评的诗人中,哪几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最喜欢的是谁?

3.文章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

 

1.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2. 柳子厚、陶渊明;陶渊明 3. 说明“中边皆甜”与“中边皆枯淡”一样都不是好诗,只有“外枯而中膏”才是诗的上品,可惜一般人难以识别。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豪放奇险”“温丽靖深”为并列短语,所以“而”表并列,在之前断开;“者”表停顿,此处应断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句式整齐,中间应断开。这句话意思是:韩愈文风豪放奇险的气势超过了他,但温和华丽精微深沉的细节却比不上他。喜欢枯瘦淡然风格的人,常说表面枯瘦而实质丰满,表面淡然而实质美好。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语段进行概括。从原文“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可以看出,柳子厚、陶渊明风格相似,作者更喜欢陶渊明的诗。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概括要点。这段文字论述的是诗的创作境界。引用的这句话前一句“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意思是“但如果表里全枯,即使风格淡然又有什么用呢”,由此可知,引用吃蜜作喻是为了说明表里全甜和中边皆枯没有区别;“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意思是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外枯而中膏”。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柳宗元诗比不上陶渊明,却比韦应物好。韩愈文风豪放奇险的气势超过了他,但温和华丽精微深沉的细节却比不上他。喜欢枯瘦淡然风格的人,常说表面枯瘦而实质丰满,表面淡然而实质美好,陶渊明和柳子厚都是这样。但如果表里全枯,即使风格淡然又有什么用呢? 佛说:就像人吃蜂蜜一样,怎么吃都觉着很甜。在世间,尽品酸甜苦辣,五谷杂粮,知道他味道不好的很多,可是能知道他真正味道的,太少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桥梁是使行人等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亦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长篇小说的边缘化

沈敏特

进入新世纪,评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数量上有“井喷”之势,质量上大面积滑坡,长篇小说进一步边缘化。   

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复杂。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很“火”,原因是给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中的读者带来了新信息、新观念,成为思想解放的推动力。但其中多是政治原因,文学的本体并没引起充分关注。如今,可以传播新信息、新观念的媒体纷至沓来,在传播的覆盖率和快速度上远远超过了纸本的文学。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从各种媒介看,文学不占优势。 再加上一种非规范的市场经济,以强大的物质诱惑催生着人们的“暴富欲”,由此而来的贫富差距又使太多的人陷入谋生的紧张中。一种浮躁的、低道德的、低人文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泛漫开来,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接受方式。广大的人群不可能沉下心来进行纸本的阅读,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作家也有生存之虞,为了适应这种现实,相当一部分作家走上了媚俗之路。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媚俗恰是文学本体的丧失。

本体,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丧失了本体,也就丧失了它的价值,丧失了它发展的空间,长篇小说亦是如此。就我个人的偏见,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不能失去这个本体。     

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透视人的心灵,从而最深刻、最全面地展示人的命运。哪一种艺术品种可以直接透视和描述人的心灵状态和历程?只有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

我们知道,只有语言文字,才能保存和表达人类最精密的思维活动,才能承载和显示人类最细腻的感情变化,提供人类最高级的审美方式。语言文字不直接提供图景、人像、声音,它要通过阅读,融入读者自身的经历、感受、思索、联想,转化为读者自己创造的图景、人像、声音,延伸出读者相同而又各自不完全相同的感情的波澜、人生的感悟、思维的成果。这是一个美妙、丰富的审美大餐,在这样高级的审美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之为人的骄傲和自豪。一部小说能不能坚持文学的本体性,必须看语言是否具有调动读者在阅读中进入再创造状态的张力。长篇小说在发挥语言文字应有的审美功能上无与伦比,它的高贵就在于充分使用了没有可以替代的人类最高级的传播手段——语言文字。

无论中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一个人类迫切的共同的任务: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规划。“娱乐至死”正在被反思和理智替代,这种趋势反映在文化消费领域中,就是高贵的审美需求的苏醒。愈来愈多的人对过度娱乐化的痴迷逐渐厌倦,开始意识到通俗和低俗、喜剧和搞笑、幽默和无厘头的区别。换句话说,用大白话说,愈来愈多的人需要多一些经得起回味、咀嚼、思索,能在孤独中品味、反思一切,包括品味、反思自己的高贵的文化享受。   

新的需要开拓着长篇小说重生的新空间,我们听到了长篇小说走出边缘化的鼓声。虽是隐隐约约,但我想,只要世界在进步,文化在更新,这鼓声会响亮、会清晰。

1.试简述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

2.文章说,“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请根据文意指出长篇小说的高贵本体是什么。

3.作者在文末表达了对长篇小说重生的信心,他的依据何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围,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后来订烧活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纸糊的顶棚很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住钢筋水泥楼房的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祁茂顺每天一早蹬车接馆长上班,中午送他回家吃饭,下午再接他到馆里,下班送他回家。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 

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 

“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见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

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旗人见面时还称他为“四贝勒”,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栈房。他只保留了三间北房。 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 

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 

“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蹭蹭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 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你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 

“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文章对祁茂顺糊顶棚的描写有何作用?

2.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章的标题是祁茂顺,但用了很大篇幅来写金四爷,有何用意?

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质朴而凝重”,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5)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7)察己可以知人,___________ 。(《吕氏春秋》)

(8)流水不腐,___________,动也。(《吕氏春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篠”即“筱”;“裛”即“浥”

1.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