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四个日常生活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昨日本人手机遗落在图...

下面是四个日常生活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昨日本人手机遗落在图书馆,如有拾获,速速交还,必有重赏。(寻物启事)

B. 杨老师作为考古界有名的前辈,我能成为他的高足,深感荣幸。

C. 感谢阁下当初的鼎力相助,这是一点心意,请笑纳。

D. 哥哥把他最重要的手表给了我,我一定惠存。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A项,“速速交还”太过生硬,改为“还望交还”;B项,“高足”为敬辞,改为“学生”;D,“惠存”为敬辞,改为“保存”。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刊登教学一线老师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文章的专栏。

B. 与此同时,一个传承红色传统、励志精武建功为主题的“学旅史、唱旅歌、铸旅魂”活动也在部队蓬勃开展,大力宣扬部队光荣历史,用红军精神引领、感召和激励新一代官兵。

C. 所谓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一种德。它既是体现个人品行修养的“私德”,又是彰显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价值目标的“大德”,更是体现社会精神追求的“公德”。

D. 一个人能否成才,能否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有益的成员,不光取决于他的专业能力、知识技能,还取决于他拥有正确的“三观”。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她在这次的数学奥赛中得了一等奖,大家都觉得她太厉害了,她却    ,笑笑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还要继续努力。

(2)元旦晚会上,同学们各具特色与风格的优美歌声在音乐厅内     ,久久回荡在大家的耳边。

(3)国庆节,商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A. 求全责备    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

B. 虚怀若谷    交相辉映    不绝如缕

C. 虚怀若谷    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

D. 求全责备    交相辉映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公序良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公序良俗原则更是近现代民法(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基本原则。

(2)中国高铁以运行公里数最长,速度最快,最平稳、安全著称于世,成为大国复兴腾飞中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张亮丽名片。

(3)继高铁“霸座男”某大学博士生孙某之后,又有“霸座女”“霸座大爷”“霸座大妈”“霸座老外”现身高铁,从而臭名远扬。

(4)“霸座”者的理由是:号没有印在座位上;我先来,你后到;我身体有病起不来;你年轻,我年龄大就应该我“霸”。个别人甚至叫嚣:你买这个座号算你倒霉!

(5)据了解,高铁短途不设乘警,只有无执法权力的治安员,因而只要“敢抗”,“霸座”成功率非常高。

(6)据媒体消息,铁路公部门给“霸座”者的处罚是罚款200元,限制其乘坐高铁180天。

以上内容是近日媒体热议话题,你对此有何想法和感悟?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思

(唐)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③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④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⑤元戎,犹主将;⑥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⑦返旆:犹班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一位妻子在春日对出征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 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 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