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公序良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公序良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公序良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公序良俗原则更是近现代民法(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的基本原则。

(2)中国高铁以运行公里数最长,速度最快,最平稳、安全著称于世,成为大国复兴腾飞中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张亮丽名片。

(3)继高铁“霸座男”某大学博士生孙某之后,又有“霸座女”“霸座大爷”“霸座大妈”“霸座老外”现身高铁,从而臭名远扬。

(4)“霸座”者的理由是:号没有印在座位上;我先来,你后到;我身体有病起不来;你年轻,我年龄大就应该我“霸”。个别人甚至叫嚣:你买这个座号算你倒霉!

(5)据了解,高铁短途不设乘警,只有无执法权力的治安员,因而只要“敢抗”,“霸座”成功率非常高。

(6)据媒体消息,铁路公部门给“霸座”者的处罚是罚款200元,限制其乘坐高铁180天。

以上内容是近日媒体热议话题,你对此有何想法和感悟?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霸座舆论谴责后需有法律行动 霸座问题频成媒体焦点,不正常。 高铁霸座男引发的舆论余波未了,霸座女又开始登台。而霸座女舆论未平,一霸座大娘的视频又在网上疯传,视频中,小伙座位被占,乘务员来劝解,这位霸座大娘却说自己腰疼腿疼不想动,年轻人站一会怎么了?“你买这个位置就该你倒霉”。 继高铁“霸座男”某大学博士生孙某之后,又有“霸座女”“霸座大爷”“霸座大妈”“霸座老外”现身高铁,从而臭名远扬。究其原因,据了解,高铁短途不设乘警,只有无执法权力的治安员,因而只要“敢抗”,“霸座”成功率非常高。 霸座问题这件小事,竟屡屡成为舆论热点,让媒体追逐报道。媒体舆论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本不应重复关注这些类似的问题,实在是莫大的浪费。 报道霸座这事怪不得媒体,因为如果类似这种轻微的违法问题,若及时得到制止,若侵害他人权益者能获得应有惩罚,估计这些事情提不起公众的兴趣,也吸引不了媒体的目光。但事实却是,每每在这些事情曝光之后,相关的管理和执法人员,往往限于被动执法,只能是采取“只动口,不动手”的姿态。这样的执法,效果甚微,使得违法者气焰嚣张,守规者只能被迫退让。面对此情此景,围观者无不气愤填膺,一场场声讨霸坐的舆论由此酿成。 其实不光是霸座,许多问题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现象。例如,9月20日,媒体报道了一男子在慕田峪长城景区,攀爬长城烽火台及垛口。在满是游客的长城上,该男子旁若无人般在垛口上“飞檐走壁”,引得游客惊呼。有游客对男子进行劝解,但男子丝毫不予理会。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管理人员发现和制止。网友表示,希望对这种不文明旅游的人,应像高铁霸座的乘客一样,设立黑名单制度来惩治。 不文明现象总让媒体揪着批,恐怕没完没了,时间长了,会给大众带来“审丑疲劳”。其实,一次法律行动胜过一万次舆论谴责,相关执法者、管理者,应走在媒体前面,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捍卫法律规则,弥平社会争议。以高铁霸坐问题为例,每次舆论曝光之后,相关部门都会在舆论压力下追加执法,给予霸座者治安处罚,以及列入黑名单等。而如果每一次高铁霸座都逃不过第一时间的处罚,恐怕霸座者也不至于这么嚣张,权益受侵害的乘客也不至于如此无助,人们更不至于要一次次呼吁执法部门的介入。 在霸坐视频疯传的同时,一些“如果霸座这事发生在国外”的视频,也引起网友热议。例如今年1月,美国一名18岁的女生乘坐地铁时,把脚放在座位上,警察警告无效后,直接将她强行拉下车并拘捕。据悉,美国地铁规定“若将脚或鞋放在座位上,轻则被警告,重则会被赶下地铁”。哪怕是再微小的违法行为,执法者也必须说不。这,正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靠媒体舆论先行,天天盯着这些不文明现象,固然能解决一些个案,但终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霸座等违法问题犹如一面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管理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改变管理执法的粗放和软弱,让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责任,做好规则的捍卫者,才能对霸座等违法现象釜底抽薪。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材料为高铁“霸座男”“霸座大妈”“霸座老外”以各种理由强行霸座,践踏公序良俗,影响中国高铁形象,终被处罚,从而臭名远扬的新闻。材料分成六条来陈述,考生可抓住其中的两三条进行分析,然后构思立意作文。第一条强调公序良俗的重要性,意在强调无论什么人都不能无视公序良俗,人人都要遵守,也只有人人都遵守,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第二条强调高铁是中国人的一张亮丽名片,能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更能展示国人的良好形象,它是一个窗口。第三条说是的霸座行为不断出现,恶劣风气没有止住。意在抨击这种恶劣风气。第四条,阐述“霸座”者的理由,无理,无赖,自私,倚老卖老,进行道德绑架,甚至还有人说风凉话,助纣为虐,惟恐天下不乱。第五条,交代高铁治安员无执法权,所以“霸座”成功率非常高。意在强调乘车人员要有自律性、自觉性。第六条,播报铁路公部门给“霸座”者的处罚。意在说明但凡违反公序,践踏良俗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可立意为,公序良俗须遵守;高铁是中国的名片,这个形象需要每个人去维护;霸座的恶劣风气必须杀住;人不能倚老卖老;对道德绑架者说不;莫说风凉话;破坏规矩的人必受惩罚等。只要扣住该新闻内容,批评“霸座”的不正之风,呼吁人们遵守秩序,自觉自律,都符合立意范围。写作时,要扣住立意方向,分析现象,表明态度,挖掘原因,提出对策或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思

(唐)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③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④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⑤元戎,犹主将;⑥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⑦返旆:犹班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一位妻子在春日对出征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 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 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同。

C. 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B. 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 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 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

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制造业获得新生。

6年前,智明星通还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500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2017年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

(选自张玉玲《2018年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

材料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以北、上、粤、苏、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作为文化“大码头”,最新的上海“文创50条”成为沪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2012年到2016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重走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福建文化产品出口额25.8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选自《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

材料四: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B. 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

C. 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于是保留工业遗产,才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

D. 人均GDP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2017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

B. 2017年我国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各不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

C. 2017年我国各文化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

D. 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

3.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①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

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②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_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第三天,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月如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 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 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 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2.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试做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因此这不能解释两者的区别。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或沉默。“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疲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城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

把准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谣言传播几率、降低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辨识、防范能力。

(摘编自喻国明《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交网络与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相似,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

B.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

C. 对有高谣言风险的信息实行风险标注,作用类似于人际社会中反对者的发声。

D. 在社交网络中,反馈异常微弱,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传播机制入手,比较了人际社会和社交网络中反馈机制对谣言抑制效果的差异。

B. 文章以虚拟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为目标,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

C. 文章站在净化社交网络环境的立场,主要从客观技术层面立论分析,见解深刻独到。

D. 针对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问题,文章追根溯源,深人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有新的证据表明社交网络和人际社会的结构很不相同,就会削弱本文论证的可信度。

B. 在人际社会的交往中,谣言在不同交际圈的传播有可能使谣言感染者转变成谣言免疫者。

C. 只有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从而提高辟谣效率。

D.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发展,社交网络可能会形成类似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