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的出现能够更好地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它作为短途出行的替代方式,只要积极推广,就可以破解城市短途交通拥堵难题。城市交通部门对共享单车应多一些宽容,规划更多共享单车正规停放点,开辟连片成网的自行车专用道,为绿色骑行创造良好环境,从而彻底消除乱停乱放等现象,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1)推广共享单车不一定能够破解城市短途交通拥堵难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
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
草 水 石
清净 朴实 柔韧
精神 思想 心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络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 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 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 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如虎添翼充满生机吹毛求疵颐指气使
B. 如虎添翼生机盎然求全责备颐指气使
C. 如鱼得水充满生机求全责备横加指责
D. 如鱼得水生机盎然吹毛求疵横加指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忠思势,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殊的《浣溪沙》中新与旧构成对比,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6)《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 “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 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