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②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③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④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⑤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⑥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D 【解析】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寻根究底:追究根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和“跑”矛盾。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家珍”望文生义。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和“战友”矛盾。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的技艺非常精细巧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制成。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决绝而不留恋的心态和刚烈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 《诗经.采薇》中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各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 “有 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 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D. 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 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 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C. 不如因善之    遇:相逢,会面。

D. 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 ②③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 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 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 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 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22 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 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媲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8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A. 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 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 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 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在何处。(6分)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6分)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铜石象棋

老 缺

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上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

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

吴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吴副市长爱棋,他还喜爱收藏象棋,据他秘书小毛讲,吴副市长的家真像个象棋博物馆,什么样的象棋都有。

这几天,市政府门前的桥上,突然冒出个棋摊子,不少人围在那里下棋。吴副市长的车开过来开过去也没有在意,小毛却很好奇,还把头伸出窗外看过好几回,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叫门卫去赶过,门卫告诉他说,是摆棋摊子的。小毛就有点火了,竟有人敢在政府门前摆棋摊子,他挤进人群,当时眼睛就睁得像牛眼睛一般大,他棋见得多,从没见过这种棋,就更来气了,快走快走快走,这里不是你摆棋的地方。老石看了毛秘书一眼,不恼也不火,笑眯眯地收棋走了。

老石一走,小毛就后悔不迭,眼看到手的棋叫他轰走了,他每天看着大桥,桥上再也没有老石的影子。小毛心里不是滋味,跟市长这么多年了,知道市长爱棋如命,他要是把这副棋搞到手,他觉得他的地位和生活一定会改变。

小毛到处打听老石的下落,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有人告诉小毛说,那个臭棋篓子是山背石头湾的。石头湾吴副市长去过,是哪一年就记不清了,小毛也记不大清楚,因为路太难走,坑坑洼洼的,车子开得往左边倒,再往前走就往右边倒,去了一回小毛就不敢去了,生怕翻车掉进山沟。

老石住在石头湾,小毛要想得到这副棋,就得去石头湾。小毛去过三回,老石总是笑,什么话也不说,小毛嘴皮说破了,老石也不理,还幽默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他要见的是吴副市长,不是秘书小毛。

小毛没有办法,想要得到这副棋,只好请吴副市长出马了。石头湾是个穷村,市长听过石头湾的治贫方案,开完会,说去,但事情太多,一直没有去。听了小毛的汇报后,就很想去石头湾看看,到了石头湾,小毛带着吴副市长直接去了老石的家。老石很热情,烧茶倒水,递烟搬凳,就是不提象棋的事。小毛又是眨眼又是做手势,老石只说石头湾处处都是宝,完全不理小毛。吴副市长听得很仔细,不时地点点头。老石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说,他想跟市长走盘棋,不知市长敢不敢走。

小毛笑起来说:“你要和市长走棋,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输了,就把棋子交出来。”老石说:“我要是赢了呢?”小毛说:“这怎么可能呢?”吴副市长笑笑说:“那我就向你请教了。”老石起身就向山里走。

小毛急着喊起来,“你往哪去,不是说走棋的吗?”老石笑着说:“棋在山上。”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一段石子路、一段泥巴路,走得市长浑身冒汗,小毛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出现了一个石料场,有各种各样的雕刻,目不暇接,吴副市长解开衣服,喘着粗气说:“原来这里全是宝哇。”老石站在一副石头象棋前说:“吴市长,咱俩杀一盘?”

吴副市长看着巨大的象棋,很惊讶,一个棋子足有四五十斤,棋盘有四五十米,他大脑里闪过很多画面,笑起来说:“我输了。”吴副市长再也不下棋了,三天后,石头湾开始修路了——吴副市长铲了第一锹。

三年后,不少人到山里来下巨石象棋,石头湾人开心地笑了。一天,吴副市长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一个红木箱子里装着一副铜石象棋,吴副市长拿着一个棋子,眼睛湿润润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设计精巧,善于铺垫。“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表明人们对老石棋艺的评价,这种普遍的说法让老石难以承受,最后送出祖传的象棋。

B. 小说情节个别地方设计不严谨。“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以小毛的身份、工作特点,他不可能知道市里所有的棋摊,更不可能亲自去找。

C. 小说善用俗语,增强了生活色彩、趣味。“不见鬼子不挂弦”,借广泛流传的电影中的台词来表明老石做事的底线,又使对方不至于难堪。

D. 小说中人物多次用激将法但目的不同。小毛用激将法,是想得到老石的象棋;老石用激将法是想让吴市长感受石头湾人的辛苦。

2.小说中“老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铜石象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