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其身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心正人亦正 一位女士养了一只鹦鹉,非常美丽,但它有一个毛病,常常咳嗽,而且声音浑浊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痰。女主人带它去看兽医,不料检查结果出来,鹦鹉完全健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主人是个烟奴,时常吸烟,且吸烟后时常咳嗽,久而久之,鹦鹉便学会了这种声音。然而女主人还带它去看医生。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你不想“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话,你就必须“正人先正己”。孟子曾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章句上)人要自律,正人先正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定好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既不自大自傲,好为人师,又不自卑自贱、甘为奴仆,才能保持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只要能正确对待自己,处事待物都容易了。孟子的见解,当为通理。“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离娄章句上)恭敬别人,自然不会侮辱;自己节俭,自然不会去掠夺。而你尊敬人,人也会尊敬你;你掠夺人,人也会掠夺你。因此,正人先要正己。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这句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下属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这正如《颜氏家训·治学篇》所说的那样:“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不正,尚且难以自处,如何还能为他人师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个作文题目是多则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开放度较大,梳理三句话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立意,这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发挥。本次作文所选三句话句,与人生态度相关,这贴近生活,也可引导学生借古思今,探讨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先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梳理句子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立意。在这三句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讲的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这句话要求做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不断提高自己,影响他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达的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正人先正己,平时要做到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就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转变待人接物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令行禁止,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影响身边的人。这一则材料可以当成是对前一材料的具体阐述,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想说的正是德与才的关系,“才”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很多为恶天下者往往是极其聪慧之人;换句话说一个内心险恶,却胸中无才之人,任凭折腾,也不能掀起多大的浪来。而“德”则是心性问题,他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使用自己胸中的“才”,所以有“德”未必有才,都是“德”却是我们选择人才的关键,很多时候有德无才之人还可勉强完成任务(哪怕完成的不是非常圆满),但是无德有才之人则祸害无穷。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所以,综合这三则材料,作文的立意中应包含这几个要素:品德、才能、德行、奋进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恩师好!时光荏苒,与您分别几年,我甚是想念。您的音容宛在,常入梦来,令我寝食难安。作为您的门墙桃李,深深感谢您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对我倾尽绵薄之力,让我不孚众望,考入理想大学。

教师节来临,祝恩师身体康健,工作顺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    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    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今天,(    ),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拍案叫绝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驾轻就熟

B.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驾轻就熟

C. 拍案叫绝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熟能生巧

D.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熟能生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

B.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

C.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D.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洞箫声极强的感染力。

(2)杜甫《春望》一诗中通过细节展现诗人衰老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愿以古代圣贤的正道作为自己终身奉行的准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B. 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雪花高洁的品性。

C. 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D. 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洁的精神境界。

2.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