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下面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产生影响,进而增强综合国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关于文化作用的框架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对人”等要素,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恩师好!时光荏苒,与您分别几年,我甚是想念。您的音容宛在,常入梦来,令我寝食难安。作为您的门墙桃李,深深感谢您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对我倾尽绵薄之力,让我不孚众望,考入理想大学。

教师节来临,祝恩师身体康健,工作顺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    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    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今天,(    ),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拍案叫绝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驾轻就熟

B.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驾轻就熟

C. 拍案叫绝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熟能生巧

D.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熟能生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

B.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

C.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D.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洞箫声极强的感染力。

(2)杜甫《春望》一诗中通过细节展现诗人衰老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愿以古代圣贤的正道作为自己终身奉行的准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B. 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雪花高洁的品性。

C. 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D. 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洁的精神境界。

2.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景初,字冲之,开封人。以父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历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阳县,佥书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

张贵妃薨,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听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当辍朝三日,礼官希旨,使恩礼过荆王,不可以示天下。”不报。妃既追册为皇后,又诏立忌,景初力争,乃罢。

嘉祐初,大雨水,景初曰:“此阴盛阳微之诫也。”乃上疏称:“商、周之盛,并建同姓;两汉皇子,多封大国;有唐宗室,出为刺史;国朝二宗,相继尹京。是欲本支盛强,有磐石之安,则奸雄不敢内窥,而天下有所倚望矣。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于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时狄青为枢密使,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景初奏疏曰:“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恂恂。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大臣宜为朝廷虑,毋牵闾里恩也。”知制诰刘敞亦论之甚力,卒出青知陈州。

李仲昌以河事败,内遣中人置狱。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还,奏比部员外郎郑平占籍真定,有田七百余顷,因请均其徭役,著限田令。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改度支副使,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以病,未入谢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B.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C.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D. 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  良/乃更遣御史同/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庇荫,古时指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也有此意。

B. 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在本文中和“宗室”通用,指皇族子。

C. 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祈求丰收,后来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 籍在我国古代有登记在册的意思,“占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上报户口,入籍定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景初谨守礼制。对于张贵妃丧事辍朝天数的问题,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迎合皇帝,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进言争辩,最终阻止了皇帝有违礼法的命令。

B. 吕景初思虑长远。他认为历史上许多朝代,有任命同姓或宗室担任要职的先例,这样能使国家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皇帝能学习古人的做法。

C. 吕景初忠君爱国。狄青为士兵所拥戴,人们又有狄青兵变的议论,吕景初认为国家尚未立皇子,情势危急,为了国家安全,应将狄青调离京城。

D. 吕景初抑制豪强。针对比部员外郎郑平在真定广占农田的现象,他奏请皇帝,要求郑平承担徭役,并著限田令,用来限制权贵之人的田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

(2)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