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经典是说不尽的。对于经典,人们总要追问,何谓经典?哪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经典是说不尽的。对于经典,人们总要追问,何谓经典?哪些是经典?经典是怎样确立的?又是什么时候被确认的?这些,自然是见仁见智了。在关于经典的多重含义下,我想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经典名著往往标志着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表现力,而作家又以完美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把身处的现实,以其特有的情感体验深深镌刻在文化艺术的纪念碑上,而当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他的情感意识、体验以至他们对现实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比如,《三国演义》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部“权谋书”。相反,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它弘扬的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它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称.据我所知,在世界小说史上,还罕有这样倾向鲜明、规模宏大的描写民众抗暴斗争的百万雄文,它可不是用一句“鼓吹暴力”就可以简单评判的小说。《西游记》是一部显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说。吴承恩写了神魔之争,但叉绝不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划分阵营。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偏于任何一方。而就小说的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小说执著于对关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作者审美追求的诗化的美文学。

    在反复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经典的阅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初读经典与重读经典、浅读经典与深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冲破禁区,经典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作品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的,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对经典的共识是: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

B. 经典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C. 《三国演义》弘扬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并非“权谋书”,所以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

D.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叙写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整体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围绕经典阅读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B. 文章论述了经典的含义,也论述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注重分析经典作品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论证比较充分,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其不朽,需要反复阅读。

B.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只要我们多看几遍,就能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C. 我们重读经典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要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的发现,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以及情感体验。

D. 初读或重读经典要讲究方法,要将这些经典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中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

 

1. D 2. C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范围扩大,原文第一段是“我想是指”;B项,误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是“《三国演义》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部“权谋书”。相反,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 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 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 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 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 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 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兰亭集序》“岁在癸丑”。

B. 《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 《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中,晦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朔是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赤壁赋》“七月既望”中,望是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之后一天。

D. 古人以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制定丧服的轻重和服丧日期的长短。《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中,“期”指穿三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一年)、小功服(九个月)的亲族。这都是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智能语音售票机,你只需要说出你要去的地方,智能系统就能自动检索离你所说地名最近的地铁站点,“说走就走”已不是过高的奢望。

B.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项目,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和巴基斯坦政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设的。

C.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在未来五年里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在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D. 10月29日,上海打捞局两辆装载潜水设备的抢险救灾车辆安全通过沪蓉高速湖北段,快速进入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执行坠桥公交车应急抢险打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叙利亚境内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 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B. 一位家电厂商直言,智能家居在迅猛发展后陷入 不温不火的状态,体验不够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各种APP占掉手机一整屏,不同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家庭网络系统。

C. 明朝的腰带只束不系,只起装饰作用。因此,人一活动时,腰带便会上下移动。每当朱元璋大发雷霆时,他就会用手按腰带防止移动。而大臣们看到这一动作,也会 噤若寒蝉,以免引火烧身。

D. 法国国民联盟主席勒庞的女儿于法国当地时间10 月5 日凌晨在巴黎郊区一家保龄球场出口处遭到两名男子袭击,勒庞痛批法国治安积重难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