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注)①蕞(zuì)尔:微小。②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唤起”一句,用“满怀冰雪”来表达作者前途渺茫,功业难成,家国沦陷,心寒如冰的悲痛。

B. “鲸饮”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巨鲸吞海似的狂饮和寄寓着壮志的剑意,有阳刚豪迈之气。

C. “野光”一句,描绘了月华浮动、天空旷远的清幽画面。上承前面写景,下启后面抒情。

D. “此事”一句和前面“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表达了作者借酒浇愁的苦痛之深、愁思之重。

2.“更筹”是古时夜间计时工具,这里借以代指时间。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B.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请写出并简要赏析。

 

1. A 2. C 3. 示例一:词眼1:“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句意: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今夜不知有多少人在发愁?反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沦陷的悲痛和收复中原遥遥无期的苦闷。 示例二:词眼2:“谁念英雄老矣?”句意:当世的人有谁还会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反问手法,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壮志落空的悲痛和对当世朝廷无人主战、收复中原无望的愤慨。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唤起’一句,用‘满怀冰雪’来表达作者前途渺茫,功业难成,家国沦陷,心寒如冰的悲痛”错误,选项曲解“满怀冰雪”的意思,“满怀冰雪”,应是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这几句是说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故选A项。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更筹’是古时夜间计时工具,这里借以代指时间。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这是针对“借代”设题。本题中,A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中“粉黛”代指后宫的妃嫔,用部分代整体。B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红巾翠袖”代指美人,这是以装饰代人。D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橹”代指曹军的战船,是部分代整体。这三项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C项,“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后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用“疑”来写“海鸥”,赋予海鸥以人的特点。故选C项。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设题要求,如本题“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请写出并简要赏析”,这是针对“词眼”设题,且是指全篇的“词眼”,故应到词中圈出与诗歌主旨相关或者与词人情感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下阕中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由此可知,考生可以到下阕中找出直接流露情感的句子,如“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两句,下阕中词人先承上片写景,“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在这清幽的月夜中,词人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愁思满怀了。至此,全词的基调有了变化,由上阕的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而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词人的心事有谁知,词人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流露出作者对家国沦陷的悲痛和收复中原遥遥无期的苦闷,而“谁 念英雄老矣?” 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壮志落空的悲痛和对当世朝廷无人主战、收复中原无望的愤慨。这两处都可以看作本词的词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七月,肃宗即位,杜甫获悉即只身奔赴,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②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

A. 颔联写妻子在遥远的鄜州思念自己的小儿女,用小儿女未谙世事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照应首联“独”字,突显妻子独看月亮的悲苦无助。

B. 颈联写雾气沾湿了妻子如云般浓密的头发,月亮在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的光辉。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C. 尾联中,诗人的疑问饱含对未来的期许和深沉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天涯团聚,一起倚着透明的窗帷,让月光照干彼此脸上的泪水?

D. 本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格局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寄寓了诗人对战乱平息、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渴望。

 

查看答案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兵部尚书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任幽州都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绘出正值深秋、风雨交加的幽州边城夜晚,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B. 颔联用反问的手法,写出在高大厅堂里夜饮的作者不能忘记自己已是迟暮之年,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体衰而仕途坎坷的伤感。

C. 颈联承接颔联,写作者年虽迟暮却仍有老骥伏枥之心,以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

D. 诗歌语言遒健质朴,遣词用字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

2.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张说,字道济,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

久视中,后逭暑三阳宫,汔秋未还。说上疏曰:“今关西小旱,耕稼是忧,安东近平,输漕方始。臣愿及时旋轸,深居上京,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罢不急之役,省无用之费。臣度刍议,十不从一。然不爱死者,惧言责不职耳。”后不省。

中宗立,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丧免。既期,诏起为黄门侍郎,固请终制,祈陈哀到。时礼俗衰薄,士以夺情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除丧,复为兵部,兼修文馆学士。

开元初,召为中书令,实封二百户。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停实封。俄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

始为相时,帝欲事吐蕃,说密请讲和以休息鄣塞,帝曰:“朕待王君耯计之。”说出告源乾曜曰:“君耯好兵以求利,彼入,吾言不用矣。”后君耯破吐蕃于青海西,说策其且败,因上巂州斗羊于帝,以申讽谕,曰:“使羊能言,必将曰‘斗而不解,立有死者’。所赖至仁无残,量力取欢焉。”帝识其意,纳之,赐彩千匹。后瓜州失守,君耯死。

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帝在东宫,所与秘谋密计甚众,后卒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师,谥曰文贞。

(选编自《新唐书》)

(注)①久视:武则天的年号。②汔:qì 接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B.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C.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D. 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2.下列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昌,唐睿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

B. 左补阙,官名,唐武则天始置,属门下省,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

C. 夺情,指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

D. 吐蕃,由古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首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敢于直言,犯颜进谏。针对武后避暑到秋天还不还京之事,冒死进谏不要扰民,可惜武后最终没听。

B. 张说不同流俗,遵守礼法。守丧期间,诏令复起任黄门侍郎,他多次上表辞谢,语言恳切,请求服完母丧。

C. 张说历职多朝,仕途坎坷。他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中宗时因一直与姚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

D. 张说目光长远,懂得变通。在王君耯大破吐蕃时,他便估计到王君耯会败,通过献羊巧妙进谏而被嘉奖。

4.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

(2)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苏轼《贾谊论》)

 

查看答案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③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④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⑤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⑥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⑦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⑧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

B. 第④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出对屈原无限的怜惜和崇敬之情。

C. 第⑤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

D. 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

E. 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

2.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

3.这篇散文中有些观点能用屈原的《湘夫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请列举其中一个论点,并联系二者简要论述。

 

查看答案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

(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

B. 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C. 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D.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

A.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

C. 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

D.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

3.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