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③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④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⑤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⑥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⑦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⑧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

B. 第④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出对屈原无限的怜惜和崇敬之情。

C. 第⑤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

D. 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

E. 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

2.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

3.这篇散文中有些观点能用屈原的《湘夫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请列举其中一个论点,并联系二者简要论述。

 

1. BD 2. 风雨:君王的疏远,小人的侮辱和谗言,政治理想的破灭。歌者:离骚的作者,发愤以抒情、长歌当哭的诗人,自我觉醒,坚持抗争者。作者情感态度:怜惜、赞颂、敬佩。 3. 《湘夫人》中用香草装饰房屋的段落,印证了散文中所说的屈原清高自赏、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湘夫人》中的反常、错乱的自然环境,是主人公期盼湘水女神而不得的焦虑痛苦的体现,展示了散文中所说的“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 《湘夫人》中对湘水女神的执着渴望和追求,体现了散文中所说的屈原对君王的忠。 《湘夫人》中对湘水女神求而不得的悲愤,把衣袖抛进水中,体现了屈原对君王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错误,“肯定”一说错误,对于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作者并非全部肯定,如第三段“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从中看出作者对于屈原对君主和小人的态度是不认可的。C项,“第⑤段中,作者从……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第⑤段主要是从主体和个性化程度方面进行比较,第⑥段是从表达技巧方面比较。E项,“散文整体语言风格……含蓄蕴藉”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对屈原的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如“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作者以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这三项分析有误,故选BD两项。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内涵。考生可以由表面意向深层意进行挖掘。“面向风雨的歌者”,从文中来看,这个“歌者”是指屈原,考生需要分析屈原所面向的“风雨”是指什么,称“屈原”为“歌者”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标题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什么。“风雨”的字典意是“风和雨”,比喻意是指艰难困苦的事情,对于屈原来说,他所面对的艰难困苦主要来自于君主、小人,如第三段“忠而见疑……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歌者”的字典意是泛指热爱唱歌的人,从文中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由此可知,作者以“歌者”称之,因为他是离骚的作者,他是发愤以抒情、长歌当哭的诗人,他是自我觉醒,坚持抗争者。这样的标题中表明作者对屈原境遇的怜惜,对他精神品格的赞颂和敬佩。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散文中有些观点能用屈原的《湘夫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请列举其中一个论点,并联系二者简要论述”,考生要先概括出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然后回顾屈原《湘夫人》中的内容,最后再分析本文观点与《湘夫人》之间的关系。如第二段“简单地说,对君是忠”,作者认为屈原对君主是忠心,这在《湘夫人》中有体现,《湘夫人》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人对湘夫人的执着渴望和追求其实就体现了本文中屈原对君王的忠;如第三段“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作者认为屈原对君主除了“忠”,还有“怨”,而“怨”源自“忠而见疑”,在《湘夫人》中,对湘水女神求而不得时“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其实就是由“忠”而引发的“怨”;如第四段“《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作者认为屈原对自己是赞扬和坚持的,在《湘夫人》中,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这其实就是屈原对自我的肯定与赞扬。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

(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

B. 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C. 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D.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

A.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

C. 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

D.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

3.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

 

查看答案

论述类阅读题

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由此孕育发展。这一时期的咏侠诗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古代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为在诗歌中塑造游侠形象、展现人格精神奠定了价值基础;形成了咏侠诗最常见的基本母题和艺术形式,并为后世咏侠诗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制。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内容除对古游侠歌咏外,多是对游侠从军边塞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的描写,并采用张弛自由、气韵贯通的乐府形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游侠形象,为游侠进入文学殿堂注入了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为侠文化的发展积攒了正能量。

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丰富、提升文人人格精神的重要因素。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一是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为咏侠诗赋予了健全的人格意识和清醒的理性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二是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三是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唐人咏侠诗富含时代精神,闪耀着理想光芒,艺术形式多彩纷呈。唐人继承了魏晋六朝咏侠文学传统,又在近体诗新的艺术形式下创新发展,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咏侠诗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

宋、元、明、清,咏侠诗呈现出创作衰变期的特征。相对而言,北宋咏侠诗多拟古之作;南宋咏侠诗多现实内容,表现着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咏侠诗出现了创作的再一次兴盛。诗人把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实现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咏侠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市民趣味。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使游侠形象又一次活跃于晚清诗坛。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的担当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编选自汪聚应《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原载《光明日报》2018年05月30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不仅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而且更肯定了其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

B. 唐代侠风炽盛,文人的人格精神主要体现为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

C. 明代都市商品经济发展使游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

D. 晚清咏侠诗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了豪气与武力,也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2.下列咏侠诗中的诗句不能够体现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的是

A.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魏)《白马篇》

B.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王昌龄(唐)《塞上曲》

C. “论功独第一,天子赐旌游。”“当时杀人者,今日海西侯。”王世贞(明)《拟古七十首》

D. “我有不平事,君有游侠风。”“君为我感愤,慷慨欲从戎。”洪繻(清)《游侠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咏侠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是由先秦两汉时的咏侠歌谣时谚孕育发展而来的。

B. 历代文人的创造,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

C. 唐朝咏侠诗继承魏晋六朝的传统且内涵深邃,从而树起了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

D. 我国古代咏侠诗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并和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优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不少人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2018年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的王心仪,因一篇《感谢贫穷》感动无数人。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今年高考她考了707 分,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列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高二学生加入学校文学社申请书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学校网站,得知文学社招纳社员,很希望能到这个机会。本人爱读书、爱写作,多次在省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取得了显著成绩。现附上我的佳作,请您拜读。期盼与我洽谈。不胜感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