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下面是一高二学生加入学校文学社申请书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学校网站,得知文学社招纳社员,很希望能到这个机会。本人爱读书、爱写作,多次在省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取得了显著成绩。现附上我的佳作,请您拜读。期盼与我洽谈。不胜感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全面动员与有序推进相结合。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一个 、不断养成的过程,对待乡村文化振兴,我们既要保持 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不可 、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跃进”。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时间服从质量, ,久久为功。
坚持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让农民“热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浓厚氛围。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 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B. 要切忌不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C. 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D. 要切忌不简单代替农民选择,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振兴靠的是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两方面
B.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C.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D. 不仅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很重要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潜移默化 不失时机 一哄而上 亦步亦趋
B. 耳濡目染 时不我待 一呼百应 稳扎稳打
C. 潜移默化 时不我待 一哄而上 稳扎稳打
D. 耳濡目染 不失时机 一呼百应 亦步亦趋
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白处诗句
(1)屈原在《离骚》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
(3)李商隐在《锦瑟》中通过化用南海鲛人和蓝田玉石的传说来抒发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京口多景楼
刘过①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首联上句“观”字统领全篇内容,下句 “愁”字总摄全诗情感主旨。
B. 颔联使用对比手法怒斥苟安者的富贵偷生,抒发诗人的无比愤慨之情。
C. 颈联“莫”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时局借饮酒逃避现实,求得心灵解脱的无奈。
D. 本诗缘景生情,感事抒怀,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意警策拔俗。
2.本诗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有多处吻合,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时候,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B. 三尺之法, 古人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C.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D. 擢,改官,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降职。文中指的是李承之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兄长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辞而不受,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 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举荐;熙宁年间,因详谈论制置司的情况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 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集贤校理,察访陕西,发现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便加以纠正。
D.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