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倒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天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节)

1.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概括男孩形象特点。

3.小说作者采用草蛇灰线的写法,在文章中埋下了很多伏笔,请找出三处来。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 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2. ①善良、体谅他人。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③天真而又脆弱。 3. ①医生回答“一百零二度”为后文孩子的消极表现、最终揭示的消极表现产生原因埋下伏笔;②“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为后文“我”向孩子解释温度计的换算埋下伏笔;③写孩子“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宁愿醒着”“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为下文写孩子对体温的理解和“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埋下伏笔。 4. 观点一:是多余的。理由: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游离于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节外生枝之感,对于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情理,是个明显的败笔。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观点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理由: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②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剧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文标题“一天的等待”,没有具体交代清楚等待的是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文章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先写男孩大早生病,医生来给男孩量过体温后,“我”问了医生体温,医生说102度。男孩就开始等待,宁愿清醒着,也不愿意睡觉。直到下午,男孩问父亲自己什么时候会死,父亲才明白男孩一天的等待原来是因为不明白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区别,认为自己发烧102度会死,从上午九点以来,一致在等待死亡的来临!所以“一天的等待”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在小男孩的“一天等待”中,按照小男孩的认知,小男孩很快就要死去,可是这个男孩却不愿意麻烦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爸爸,他默默承受病痛,没有哭泣,独自面对死亡,表现出勇敢,镇定,懂事、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怕传染给家人,不许其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所以“一天的等待”中的小男孩的所作所为,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人物形象能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概括男孩形象特点。概括男孩形象特点可以根据文中男孩所作所为和言行进行概括。比如,男孩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父亲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这些说说男孩善良、体谅他人。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从中可以看出男孩的勇敢和坚强。还有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从中可以看出男孩的天真。当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为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男孩的脆弱。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中伏笔能力。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解答此类题,首先把握所要寻找伏笔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前文,找出前文中对此内容提示或者暗示的内容。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作者采用草蛇灰线的写法,在文章中埋下了很多伏笔,请找出三处来”。答题时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会文章,圈画出文章前后照应的内容,选取其中的三处概述答题。本文中伏笔较多,比如文章开头为男孩看病回答提问“一百零二度”为后文孩子不愿听故事,不愿意睡觉,宁愿清醒着种种消极表现、以及最终揭示的消极表现产生原因(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埋下伏笔;医生为男孩看病临走时和“我”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为后文“我”向男孩解释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区别“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埋下伏笔;文章前半部分写男孩在医生看病走后反应“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宁愿醒着”为后文写孩子对体温的理解和“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埋下伏笔。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主题和情感。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归文本,找出题目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或者创意解读的部分,自信阅读,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究,即陈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题时,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插入父亲打猎两段是多余还是构思巧妙,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茶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本题为开放题,学生既可以认为插入部分多余,也可以认为插入内容为构思巧妙,只要答题时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入下列空缺处。

(1)故不积跬步 ,_______。(荀子《劝学》)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苏轼《赤壁赋》中 “ 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5)苏轼 《赤壁赋》中“______ ,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查看答案

苏轼《赤壁》中写到“饮酒乐甚”时即兴而歌,歌词模拟屈原《湘君》《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思。阅读歌词,回答问题。

桂棹兮兰桨,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联系《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具体说说“渺渺兮予怀”中“怀”指什么?歌词流露出苏轼什么样的心情?

2.歌词继承了中国诗歌“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请依据歌词概括地说说你对“香草美人”艺术传统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人也。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乱,于乡里聚徒。是时张彪为吴郡太守,引为将帅。彪徙镇会稽,子隆随之。及世祖讨彪,彪将沈泰、吴宝真、申缙等皆降,而子隆力战败绩。世祖义之,复使领其部曲。板为中兵参军。历始丰、永兴二县令。

世祖嗣位,子隆领甲仗宿卫。寻随侯安都拒王琳于栅口。王琳平,授左中郎将。二年,除明威将军、庐陵太守。时周迪据临川反,东昌县人脩行师应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锋甚盛。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四年,周迪引陈宝应复出临川,子隆随都督章昭达讨迪。迪退走,因随昭达逾东兴岭,讨陈宝应。军至建安,宝应据建安之湖际以拒官军,子隆与昭达各据一营,昭达先与贼战,不利,亡其鼓角,子隆闻之,率兵来救,大破贼徒,尽获昭达所亡羽仪甲仗。晋安平,子隆功最,迁假节、都督武州诸军事,将军如故。

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频遣使招诱,子隆不从,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克。及皎败于郢州,子隆出兵以袭其后,因与王师相会。进爵为侯。寻迁荆州刺史。是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绥集夷夏,甚得民和,当时号为称职。三年,吏民诣都上表,请立碑颂美功绩,诏许之。太建元年,进号云麾将军。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十六》,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隆少慷慨                      慷慨:大方

B. 为中兵参军                   板:委任

C. 子隆                          许:答应

D. 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         患:忧虑

2.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 率兵攻子隆    B. 闭门偃甲示之

C. 宝应据建安之湖际拒官    D. 子降出兵袭其后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敗/因乞降/子隆许之/ 送于京师/

B. 子降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敗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C. 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降/许之/送干京师/

D. 子降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 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別名,称之为“字”。

B. 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

C. 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 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5.概括陆子隆的形象特点。(不超过24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圈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匾;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篮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速的精神内涵。

B.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的审美特怔、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