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轼《赤壁》中写到“饮酒乐甚”时即兴而歌,歌词模拟屈原《湘君》《思美人》中诗句的...

苏轼《赤壁》中写到“饮酒乐甚”时即兴而歌,歌词模拟屈原《湘君》《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思。阅读歌词,回答问题。

桂棹兮兰桨,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联系《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具体说说“渺渺兮予怀”中“怀”指什么?歌词流露出苏轼什么样的心情?

2.歌词继承了中国诗歌“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请依据歌词概括地说说你对“香草美人”艺术传统的理解。

 

1. 表面上指对天各一方的“美人”的情思,实际是对自己身负美好的品德才华,却远离朝廷(君主)不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感慨。忧愁、凄怆、悲凉、苦闷。 2. (始于《楚辞》的)一种象征艺术手法,作品中多选择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用以代表理想的政治制度、高洁的品德人格、明君贤臣等,表现诗人的审美追求,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要语言,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从基础上,看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鉴赏,回答问题。比如本题要求联系《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具体说说“渺渺兮予怀”中“怀”指什么,歌词流露出苏轼什么样的心情。首先理解歌词“桂棹兮兰桨,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意思,歌词的意思是:桂木做的船棹兰木做的船桨,划开澄莹的江水啊,船儿迎着流动的波光。我的情怀多么悠远啊,眺望思慕的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渺渺兮予怀”是“予怀渺渺兮”,从歌词中看,是诗人“渺渺兮予怀”的原因是因为“望美人兮天一方”。再结合《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这一年是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诗人因为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遭受弹劾,下大狱。后来亲友多方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诗人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歌词中的“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追求。也可指朝廷,君主。“桂棹”“兰桨”代指诗人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才华。诗人具有高尚而美好的品德、才华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想为朝廷效力,可是自己遭受贬谪,君主朝廷远在天的另一方,不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结合《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其实也就是这四句歌词的创作背景),“桂棹兮兰桨,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四句歌词中诗人虽然拥有“桂棹”“兰桨”的品德和才华,而“美人”却远在天的而另一方,自己拥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才华,却不能为国效力,无法实现自己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所以这几句歌词中又流露出诗人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绝世的才华,一心为朝廷,却惨遭贬谪,远离朝廷,远离君主,无法为国家效力的愤懑、苦闷、悲凉和凄怆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艺术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的内容,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进行鉴赏把握。比如本题题目是“歌词继承了中国诗歌‘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请依据歌词概括地说说你对‘香草美人’艺术传统的理解”。“香草美人”我国古典诗文常用的一种艺术形象,或者说意象,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慢慢发展成为古典诗歌用“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传统。汉代王逸《楚辞章句》的序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香草美人”成为古典诗文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传统意象。歌词中的“桂棹兮兰桨”,“桂棹”是用桂树做的船棹,“兰桨”是用兰木做的船桨,在这里象征诗人美好的品德和才华。“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美人,而是指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追求,还有以说法代指远在天边的君主。所以说香草美人是一种象征艺术手法,而运用这种象征艺术的作品多选择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用以代表理想的政治制度、高洁的品德人格、明君贤臣等,表现诗人的审美追求,比如本歌词是“桂棹”“兰桨”“美人”就属于运用“香草美人”进行比兴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人也。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乱,于乡里聚徒。是时张彪为吴郡太守,引为将帅。彪徙镇会稽,子隆随之。及世祖讨彪,彪将沈泰、吴宝真、申缙等皆降,而子隆力战败绩。世祖义之,复使领其部曲。板为中兵参军。历始丰、永兴二县令。

世祖嗣位,子隆领甲仗宿卫。寻随侯安都拒王琳于栅口。王琳平,授左中郎将。二年,除明威将军、庐陵太守。时周迪据临川反,东昌县人脩行师应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锋甚盛。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四年,周迪引陈宝应复出临川,子隆随都督章昭达讨迪。迪退走,因随昭达逾东兴岭,讨陈宝应。军至建安,宝应据建安之湖际以拒官军,子隆与昭达各据一营,昭达先与贼战,不利,亡其鼓角,子隆闻之,率兵来救,大破贼徒,尽获昭达所亡羽仪甲仗。晋安平,子隆功最,迁假节、都督武州诸军事,将军如故。

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频遣使招诱,子隆不从,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克。及皎败于郢州,子隆出兵以袭其后,因与王师相会。进爵为侯。寻迁荆州刺史。是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绥集夷夏,甚得民和,当时号为称职。三年,吏民诣都上表,请立碑颂美功绩,诏许之。太建元年,进号云麾将军。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十六》,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隆少慷慨                      慷慨:大方

B. 为中兵参军                   板:委任

C. 子隆                          许:答应

D. 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         患:忧虑

2.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 率兵攻子隆    B. 闭门偃甲示之

C. 宝应据建安之湖际拒官    D. 子降出兵袭其后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敗/因乞降/子隆许之/ 送于京师/

B. 子降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敗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C. 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降/许之/送干京师/

D. 子降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 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別名,称之为“字”。

B. 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

C. 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 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5.概括陆子隆的形象特点。(不超过24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圈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匾;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篮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速的精神内涵。

B.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的审美特怔、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 弟子不必不如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 食埃土    B.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

C. 学于师    D. 学而大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