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圈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匾;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篮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速的精神内涵。

B.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的审美特怔、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灵之美。

 

1. C 2. 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A项,对应最后一段“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显然与文意不符。B项,对应第2段“故言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的最高建筑”,而选项偷换为明清两代。D项,对应第4段。此段有两句话分别从天坛的琉璃瓦与浅蓝的天空的角度说二者的映衬美,且讲“蓝天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与选项相去甚远。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错误有两处,一是“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不正确,因为天坛的建设没有此目的,二是“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不妥,原文第一段说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 弟子不必不如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 食埃土    B.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

C. 学于师    D. 学而大遗

 

查看答案

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       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        4)。——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 ③④②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