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微信、抖音、QQ空间……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微信、抖音、QQ空间……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打赏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自然充实,就不会过度寻求別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作。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严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真正的存在感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需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然后要求学生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因为是自媒体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周围的同学、朋友或亲人当中就有鲜活的例子,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但同时因过于熟悉,所以有可能出现用形象的语言、大量的篇幅记叙人们疯狂“刷存在感”的现象,而造成对此现象的思考过于简单,甚至造成详略不当或文体不明的问题。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如引导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考生若离开材料只谈“存在感”则视为偏跑;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材料中已经列举了三种观点,但考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文体偏向议论文。同时这一材料又具有开放性,“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材料虽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文题“你有什么思考”暗示考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观点,写作间较大。“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有开放性,不需受过多束缚。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 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 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 莫再狂刷存在感。 莫为“存在”丢智商。 “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正的贵族精神,_____。一是文化的教养,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养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_____,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_____,在权利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由筹备组某组长撰写的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个词语不符合得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同学们,一别三十载,共叙同学情。受筹备组交代,特向大家发布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时间:2018年10月2日上午9时,地点:某某中学会议室。要求同学们先放下繁忙工作,抽空莅临母校,期待我们再次相逢,在此我谨代表筹备组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 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 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时令,“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②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画面,渲染了沉重、紧张的氛围。

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的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反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就有了这种味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

B. 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

C. 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

D. 全诗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最后两句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父母。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