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的规则是快吃慢,所以有人认为看准了的事情要马上去干,在干中完善。但是,也有人秉持不急着下判断、不急着做选择、不急着去行动的态度,认为这样能少走弯路。面对一次次机会,我们应该做出何种选择?面对纷繁世事,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面是某单位“失物处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以“保卫科”为陈述对象,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下面是某地教育局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敬爱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国庆假期即将来临,为了确保学生的假期安全,倡导文明过节,我们特向贵方发出这一封信,告诫各位家长做到以下三点:一、健康过节,家长们不要因为俗务缠身,而错失与孩子亲近的机会;二、安全过节,家长们要切实履行监护教育的职责,让学生远离危险;三、文明过节,做好示范,坚持从我做起,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出行。
随信附赠《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希望家长们先睹为快。
×××教育局
2018年9月3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实体书店的发展之路可谓 。在互联网阅读兴起之后,实体书店一度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在及时转变经营思路之后,( )。在很多城市,实体书店成为知名的文化场所,成为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载体,发展势头越来越红火。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装修、饮品、氛围等 。但书店归根结底姓“书”,必须扎根文化,这一方向跑偏了,也许书店的利润更高,但与书店的本质渐行渐远。多元化经营 ,但也要防止 。有的书店,其实就是简单的“书店+咖啡店”,书成了一种装饰品,饮品、纪念品反倒喧宾夺主。而一些优质的实体书店,虽然也在走多元化经营路线,但始终没有偏离文化的大方向。它们把“书”的内涵不断延展拓宽,比如做讲座,开阅读会,举办写作大赛等。它们的成功证明,在多元经营模式下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才能行稳致远。实体书店,切不能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出发的原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波三折 功绩卓著 方兴未艾 矫枉过正
B. 跌宕起伏 功不可没 如火如荼 矫枉过正
C. 一波三折 功不可没 方兴未艾 过犹不及
D. 跌宕起伏 功绩卓著 如火如荼 过犹不及
2.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化综合体成为实体书店第二春,被当作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
B. 实体书店迎来了第二春,朝着文化综合体的方向发展
C. 文化综合体成为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实体书店迎来了第二春
D. 实体书店朝着文化综合体的方向发展,迎来了第二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多元经营模式下,它们的成功证明只有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才能行稳致远。
B. 只有多元经营模式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才能行稳致远,这是它们的成功证明了的。
C. 它们的成功证明,多元经营模式只有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才能行稳致远。
D. 由它们的成功可知,在多元经营模式下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才能行稳致远。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孔子指出学习吸收与思考消化二者应兼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因被贬江州,终年听不到雅乐,朝夜都是“______”,虽有山歌村笛,却“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悲叹南宋的耻辱正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诗人心中淡薄的悲愁雾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