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介绍中国“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

下面是介绍中国“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龙舟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起源于部落图腾祭祀、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有划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等习俗,对世界文化影响重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介绍中国‘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这是一个思维导图,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该图对“端午节”的哪些知识进行介绍,主要是“时间”“别称”“起源”“习俗”“影响”,而每个角度又包括不同的内容,考生需要把这些内容都概括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        ”;诱惑少,所以        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        ”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        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尽管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同时,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       )。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B. 而另一方面,具备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C. 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就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D. 一方面,只有具备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就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韦编三绝      心无羁绊      替古人担忧      细大不捐

B. 韦编三绝      心无旁骛      铁杵磨成针      浅尝辄止

C. 丹书铁券      心无羁绊      铁杵磨成针      细大不捐

D. 丹书铁券      心无旁骛      替古人担忧      浅尝辄止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虽然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

B. 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尽管常常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

C. 只要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常常在高等教育,那么培养钻研精神就需要从小抓起

D. 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霞光与野鸭映衬、秋水与蓝天一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3)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自己神游故国时发出了“______________”的感叹,自嘲自己因多情而早衰,貌似悲观,实则旷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

杜 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 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B. 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C. 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D. 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语言含蓄蕴藉,余味悠扬。

2.结合全诗,就表达技巧方面谈谈杜牧的“诲子”方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佑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广顺中,历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从世宗征刘崇于河内,力战有功,迁东西班都虞候,改铁骑都虞候,转本军右第二军都校。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赉有加。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世宗嘉之,授都指挥使。

世宗围濠州,审琦率敢死士数千人拔其水砦,夺月城,濠州遂降。及攻楚州,为南面巡检。城将陷,审琦意淮人必遁,设伏待之。少顷,城中兵果凿南门而溃,伏兵击之,斩数千级,系五千余人,献于行在,赐名马、玉带、锦彩数百匹。

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殊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信宿:连住两夜。 录事吏:官职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 未下诏 /以郭令图领刺史命/ 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 拔之/ 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B. 亲征淮南/ 舒州坚壁未下 /诏以郭令图领刺史/ 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 一夕拔之/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C.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 未下诏/ 以郭令图领刺史/ 命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 一夕拔之/ 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D. 亲征淮南/ 舒州坚壁/ 未下诏/ 以郭令图领刺史命/ 审琦中路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 擒其史/ 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佑是年号。此纪年法由汉武帝首创,后形成制度,历史上一个皇帝可用多个年号。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 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以禁喧哗。

D. 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审琦箭术超群。在一次各位禁军校官聚宴射箭时,他连续射中靶子,得到了世宗的称赞和赏赐。

B. 王审琦战功赫赫。他与司超率精骑一晚攻下舒州城;楚州将陷,他准确预估,提前埋伏,又获大胜。

C. 王审琦施政宽厚。他的幕僚请求审查越权县令,审琦认为自己只是守边将领,无权干涉地方政务。

D. 王审琦深受皇帝器重。审琦重病,皇帝亲临探视;审琦死后,皇帝到家吊唁;审琦下葬日,皇帝没有上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殊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

汪春劼

1907年,江苏省举办第一次公派赴日留学考试,全省只有五个指标。杨荫榆在大考中脱颖而出。同年10月,23岁的杨荫榆坐上海轮,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日本,追求新知。回国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翌年,她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此时的杨荫榆因其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了杨荫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第一次选派七位教授赴欧美留学,这七人中有:朱家骅、陈大齐、周作人、邓萃英、杨荫榆等。

1924年2月28日,40岁的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类似于现在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许寿裳的黯然下台,足以让杨荫榆意识到女师大校长之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她没有接受朋友、亲人的提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兴高采烈走马上任的杨荫榆,想得更多的是把她在西方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管理经验运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职位带来的欢乐非常短暂,而痛苦却绵延无期。

当时学生们忙于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无心问学,杨校长对此非常不满,她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掺和社会上的事情。学校应如同一个家庭,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校一定要有秩序,学生要守纪律。她还规定寄宿女生如果需要外宿须有所在地的负责人出具证明才能得到批准。

杨校长这些管理理念本是老生常谈的正确常识,没有新意,可是那个学生为王的时代,杨荫榆的举措被视为限制学生自由的清规戒律,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刚刚对其交口称赞的学生转眼间对她恨之入骨。

在如此背景下,杨荫榆不适时宜地秉承教育部的旨意,要整顿校风、学风。她自然就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阻力和学生攻击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北洋政府的附庸。杨荫榆采取的另一举措是取消教员的兼任制度,一律改为专任制,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时女师大教员多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专任教员较少,这一改革关系到部分人切身利益。一场风暴由此酝酿产生。

引发“女师大风潮”的导火索,是1924年11月杨荫榆勒令国文系预科的三名浙江籍学生退学,她们因江浙战争,交通阻隔,缺课两个月。同学们认为校长的惩罚不合理,便派了代表找杨荫榆说理,让她收回成命,为杨所拒。

1925年1月18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讨论驱逐杨荫榆之事。女师大共有学生237人,主张驱杨的有172人,物理、哲教、音乐、体专四个年级学生65人声明中立。于是会议通过:从即日起,不承认杨荫榆为北京女师大校长。因杨继续上班,23日,这些女大学生们发表宣言,要校长杨荫榆离校。寒假结束后,学生与校长间的关系仍是冰炭不容。学生们完全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任意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女师大二号人物教务长薛培元4月3日不堪压力而辞职。杨荫榆仍不顾群情激愤,坚守岗位。学潮中心人物校长杨荫榆在矛盾漩涡中苦苦“坚守岗位”200来天后,终于撑不下去了。她于8月初递交辞职书。

任女师大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杨荫榆不仅没有任何政绩,反而大多数时间都在“灭火”,可因外在政治力量的介入,火是越烧越旺。最终,她在心烦意乱精疲力竭中,带着满腹的委屈与精神的创伤,离开北京来到江南。其后,,她在苏州的一些大学、中学担任教学工作,曾任东吴大学日语与教育双聘教授。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进入更年期的杨荫榆性格变得更加古怪:不会穿衣打扮,不会做家务,不懂得人情世故。1935年夏天,清华才子钱钟书和她的侄女杨绛喜结连理,杨荫榆也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

1937年底,日军侵犯苏州,军纪败坏,杨荫榆邻居的房屋为日军强占,杨荫榆跑到盘门外青阳地日本领事馆,向日本人抗议。回来时经过高高的吴门桥,被一日军踢下河中。

杨荫榆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只逗留了五十六个春秋。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杨荫榆曾发表言论称:“窃念女子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且为国民之母之母,其关系顾不重哉?”这段话见报后,一时传为笑谈,人民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杨荫榆:“骂”声中的江南烈女)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杨荫榆是江苏省首次官费派往日本留学的五人中的一员,23岁的她坐海轮前往日本,追求新知,为国效力。

B. 40岁的杨荫榆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前途充满坎坷,她不畏艰险,不顾朋友、亲人的提醒,依然前往。

C. “女师大风潮”之后,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出现得理不饶人的情况,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务长也被迫辞职。

D. 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因邻居房屋被日军占领前往日本领事馆抗议,回家途中受到日军蹂躏而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杨荫榆在被选派赴欧美留学之前,教授生物学课程时,凭借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B. 杨荫榆刚就任校长之时,她对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社会上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学校师生之间应和谐相处。

C. 杨荫榆没根据形势采取管理办法,一味秉承教育部的旨意,成为学生攻击的目标,被学生认为是北洋政府的附庸。

D. 1925寒假后,女师大学生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微妙,之前学生曾多次不承认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并要求其离校。

E. 杨荫榆任职女师大校长期间,没取得任何政绩,带着满腹的牢骚,离开北京回到苏州,从事大学、中学的教学工作。

3.作为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在哪些方面加强学校管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