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瓜熟了
孙全鹏
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西瓜,她心里盘算着等卖了西瓜,一定要给我添置一件新衣服。因为过了暑假,我就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上初中了。娘说:“可不能委屈了三儿,咱家三儿可得上学,今后还要考大学哩!”
家里人都叫我三儿,因为我上头还有两个姐。她们都辍了学,在家里帮着忙。
有一天,我娘回来就对我爹说:“靠河边的地方少了一个西瓜,瓜地里肯定进小偷了,今晚你去看瓜吧,一定要抓住偷瓜贼。”当天下午,我爹就开始忙活起来,在瓜地里搭了个“人”字形棚子,我和二姐也吵着跟爹去看瓜。
夜里的西瓜地一片安静,微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将军寺沟的河水像玉带一样绕着西瓜地,河水映照着点点繁星,非常迷人。
我们姐弟俩躺在瓜棚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迷糊地睡着了。到了半夜,爹要起床,我问爹怎么回事,他说,河边有动静,我去看看。我们也想一看究竟,就赶紧从床上爬了起来。
河里的青蛙比赛似的呱呱地叫着,那些不知名的虫子也嘤嘤地唱着。河边的那片幽深而漆黑的小树林,一阵阵地随风而动。
爹把手电筒打开,黑夜里一团光束闪烁着。灯光一遍遍地掠过西瓜地,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现。我拿起手电筒失望地移动着灯光,突然,在沟边晃动的树影下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40多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西瓜。灯光下的她缩着头,默默不语,只是用手死死地护着西瓜。
“爹,小偷!小偷!”我大声地喊叫着,声音有点激动,生怕爹没有发现。这时,爹却把手电筒关了,轻声地对我们说:“走,孩子,我们赶紧回去吧。”
我急不可待地对爹说:“我看见了,是村西头的疯子,咱们去抓住她!”
“别说了,别说了,孩子,赶紧回去。”爹说。
我不解地跟在爹的屁股后面,满脸不悦地回到了瓜棚,那一夜,我翻来覆去,没怎么睡好。
天亮的时候,娘给我们送饭,还没走到就笑着对我们说,“看我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我迫切地扯开篮上的遮布,竟然是四五个白嫩嫩的麦面馒头,个个模样都可爱极了。平日里,家里多是吃那野菜和着玉米面做的窝头,我猴急地伸手去拿,一不小心把篮子碰翻在地,从里面咕噜滚出一个。爹一边数落着我,一边捡起,拿到鼻前闻了闻,然后择掉土颗粒,轻轻咬了一口,满足地说真香。接着,父亲把那个馒头塞到我手里,然后兀自走到一旁去抽烟。
趁我们吃饭的空,娘又开始数起西瓜来,她疑惑地问爹:“西瓜怎么又少了一个呢?你们还没有发现是谁偷的吗?”
我爹还是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沉默了好长时间都不说话。我看爹没说话,赶紧对娘说:“娘,我看见了,是咱村西头的疯子。”
“咦?是老邢?咋是她?”娘很吃惊。
“是啊,怎么是她哩?”爹放下旱烟也说。
“前几天老邢来问我西瓜啥时候卖,她说她们家瘦猴想吃瓜,我告诉她说西瓜熟了,用麦子换的话,是一斤麦子三斤瓜,她嫌贵就走了。我本来狠下心想送她一个不小的瓜,她却执意不要。唉,没想到她竟然夜里偷,也真是个怪人……”
爹感叹道:“一个疯子,还要带个孩子,也不容易,可怜得很啊!”
我问娘:“为什么都喊她疯子?”
“其实,你老邢婶以前不仅不疯,还很能干,屋里屋外,都是一把好手。有一年,将军寺沟的河水疯涨,很多人在河里游泳,你邢大伯为了救张家落水的小子被淹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后来你老邢婶说话做事就不正常了。她的病时好时坏,有时疯疯癫癫,骂骂咧咧,有时梳妆打扮,收拾得利利索索。不过,她对瘦猴可是真好,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自己也舍不得吃,都让他吃。可瘦猴还是瘦成那样!”
我静静地听着,也明白了爹的做法。晚上,我爹和我娘一前一后到了瓜地,专门摘了两个蛮大的绿皮西瓜,趁着夜色来到了老邢家大门口,悄悄地放在那里。
第二天,我爹我娘起床,打开门一看,门口竟放着一篮子鸡蛋,足足有二三十个,一个个在朝霞中泛着金色的亮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瓜是串联全文的物线,由瓜熟到丢瓜,由主人守瓜到疯婶偷瓜,再到送瓜等,脉络清晰,推动着情节发展,也有利于本文主旨的表达。
B. 第5段描绘瓜地夜景,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第7段更是以动衬静,用蛙鸣和虫唱来反衬静夜,兼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 文中的“娘”形象丰满,性格复杂,具有多面性。她疼爱孩子,心地善良。她常去数西瓜,发现少了瓜就断定是贼所为,表现其武断的一面。
D. 标题“西瓜熟了”富含深意,不仅实指瓜地的绿皮西瓜熟了,也暗指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就如同成熟的西瓜一般香甜。
2.小说充满了温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借用到书法上来,
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修养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所以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书法最讲心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法度庄严。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法籍华人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也指风度、模样,是内在稳定不变的个性特点。
B. 书法的气质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来源于法度,即方法和尺度。
C. 中华文字在长期的书写中经历了篆、隶,楷、草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D. 书法的气质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气质,从这一意义上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发出后文对“书法的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是书法的气质的重要来源这一问题。
C. 文章第三段所举《兰亭序》等例,为书法的书写风格“极高明而道中庸”提供论据。
D.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的气质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每一幅书法作品的气质都完全不同。
B. 书法作品的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是因为不同的书写者对同一规则拿捏运用的“度”不同。
C. 书法特点中的两个“严”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D. 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居多,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汉字越来越抽象和符号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杭州市文明委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之下,通过各方努力,“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杭州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也已渐渐成为杭州司机们的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无锡市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闯红灯的,处十元以上一百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玉门大街十字路口,都树上了“斑马线礼让行人”的牌子,违者只对司机罚款扣分。对此,有人认为文明城市,就该如此;也有人认为,公民素质,亟待提高;也有人认为,千方百计罚款,与抢钱何异。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文字筛选“太平猴魁”的特点,概括填写在方框内,每栏不超过6个字。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 ,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 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 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 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 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宛若蛟龙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B. 翩若惊鸿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不虚传
C. 宛若蛟龙 惊涛骇浪 空前绝后 名副其实
D. 翩若惊鸿 惊涛骇浪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