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1.B 2.A 3.C 4.(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得分点:使使;献之秦;复;句意。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得分点:客;于(被动句);高渐离也(判断句)。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主要还是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对不同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使使:派使者;献之秦: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复:又。第二句得分点:所以:表……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合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高铁线上驶来“中国智造”

—— “复兴号”首发侧记

6月26日11时05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发车成功。

据了解,“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在研制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其关键核心技术的软件、硬件全部实现我国自主设计、制造或选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此外,在动车组基础通用、走行装置、牵引电气等10多个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车厢内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设置不间断的旅客用220V电源插座。此外,“复兴号”列车设有多种照明控制模式,可根据旅客需求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列车的空调系统也充分考虑了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通过隧道或列车交会时可减小旅客耳部的不适感。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表示,今后将会以“复兴号”为平台,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设计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车组成套技术和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7日 05版)

材料二

崭新时代的铿锵符号

——“复兴号”首发直播记

在“复兴号”列车上,本报融媒体报道小组采访了不同身份的三个人,并在“一直播”平台上进行了直播。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张波介绍说,中国动车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自主研发积累的阶段;第二阶段从2004年开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出了“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23年驾龄、开过十几种型号国产机车的司机袁国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的“复兴号”与韶山、和谐相比,界面更加清晰合理,“比如,CRH380A和CRH380B都是三个手柄,而在‘复兴号’上简化为一个手柄,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来自清华附中的付姓小伙子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今年17岁,但已是一位资深的“高铁专家”,专程买票赶上了这趟列车。

“我们有一个火车迷的群,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群友都能来到现场,所以我想通过视频记录整个首发过程。”

“中国标准开始走向世界,这是让所有铁路爱好者特别高兴的。”小付说。

谈到高考,小付激动地说:“清华大学就有高铁研究中心,但目前还不是特别完备。我更倾向于北京交大或者西南交大。”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7日 05版)

(相关链接)

①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在日本开通运营,带动了日本土木建筑、原材料和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员流动,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法、德等欧洲国家奋起直追,发展很快。其中法国的高铁列车拥有量目前欧洲第一,并向外出口高铁技术。中国高铁建设坚持走“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路子。如今,中国高铁不仅成为百姓的出行首选,更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和新时代的中国地标,高居“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强大的设计团队、过硬的技术标准、最有性价比的高铁产品……中国高铁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②中国高铁每公里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万至2100万美元,而欧洲这一数字为2500万至3800万美元,美国则估计高达5600万美元。

③中国标动涉及机械、冶金、电力电子、化工、计算机、信息控制等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产业链条覆盖全国各地区,直接参与主要部件及配套零部件设计制造的企业近300家。

1.下列关于新闻内容及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的标题都由主标和副标构成。主标概括主要事件,副标揭示事件的意义。

B. 两则新闻都聚焦“复兴号”首发,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相同的报道任务决定了两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和写法也相同。

C. 材料一报道“据了解”、“据介绍”的内容,这违背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D. “中国标动”中的“中国”,意味着中国高铁从“混血”到“纯中国血统”的历史性转变。

2.关于“复兴号”动车组的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两项是( )( )

A. “复兴号”动车组具有技术上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产品设计上人性化,安全可靠等特点,再加上世界第一的行车速度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低成本,中国高铁已成为世界高铁发展史上“后发先至”的样板。

B. “复兴号”的研制及首发成功,标志着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已经全部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飞跃。

C. “复兴号”的研制及首发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的硬道理。

D. 单凭“复兴号”的研制及首发成功,就足以证明世界高铁“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的说法是尊重事实的。

E.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彻底摆脱了国外平台对动车组发展的限制,中国标准开始走向世界。

3.请结合材料概括“复兴号”首发成功给中国经济腾飞和国人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泉之灵      林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1130日)

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

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 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 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 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 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 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 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 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 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有消息称,“慈善富民大会”将在“鸟巢”召开,参与者只要缴纳人民币10元,就可在活动现场领取慈善金5万元。尽管多地警方很早就对此予以辟谣,但全国各地的中老年受害者还是络绎不绝拥向“鸟巢”。为此,国家体育场不得不暂时关闭。警方人员现场对这些受骗者进行耐心的劝返工作。然而一些受骗者对这一骗局仍“深信不疑”,甚至表示要与劝说的家人断绝“亲子关系”。

对于“大批老人拎包聚鸟巢等领钱,充耳不闻警察和广播辟谣”的讯息,你怎么看?请在受害老人、受害者子女或警方工作人员中任选一方,表明你的观点,并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