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青松昂起坚强的头颅,向你呈现雪山的神奇;翠竹挺起傲岸的身躯,向你传达气节的坚贞腊梅仰起纯洁的脸庞,向你表达生命的顽强。 【解析】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合理贴切,句子内部有以小见大的内在含义。句式相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几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五处。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想起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卖小哥与诗词达人,看似不搭界的两个身份集于一身,让雷海为成了“网红”。几天前,这个为生活默默奋斗的年轻人,一路              ,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决赛播出的当天他依然穿梭于杭州的巷陌之中,诗词似乎没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      )。

由诗词,与千古圣贤神交。与友人告别,李太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深情浮现眼前;              ,更能理解杜工部观剑舞毕“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的况味。由相关的诗句想起类似的场景,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振,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由诗词,让生活节奏沉静。答题沉着,             ,雷海为给很多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十几年里,他做过电话销售、马路推销、服务员、洗车工,也辗转了几座城市,在变动不居的生活中,诗词是唯一不变的行李。“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日晒雨淋、穿行不息,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是诗词给他带来的不凡。

由诗词,坚定前行的脚步。华翰辞章,并不应该变成“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避世寄托。当雷海躲在书店里默默背诗,当他利用送餐间隔的碎片时间读书,当他承受着生活的奔波与辛苦,他没有             ,也没有迁怒贰过,赛场上那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了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他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歌猛进      人走茶凉     坦然自若    自怨自艾

B. 披荆斩棘      曲终人散     泰然自若    自怨自艾

C. 高歌猛进      人走茶凉     泰然自若    期期艾艾

D. 披荆斩棘      曲终人散     坦然自若    期期艾艾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么诗词有什么用之于雷海为呢?

B. 那么雷海之于诗词有什么用呢?

C. 那么诗词之于雷海有什么用呢?

D. 那么雷海有什么用之于诗词呢?

3.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鸣,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B. 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振,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C. 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振,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D. 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鸣,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通过写自己自斟自饮、闲看院中树木来表现作者入室之乐的两句话是:“                  ,               ”。

(2)《滕王阁序》中描绘秋雨过后,潭水清澈,云烟浮凝,暮霭笼山而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话是:“                 ,                  ”。

(3)《陈情表》中化用《乌赋·序》中的句子表达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的两句话是:“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

B. 颔联是由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化出,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

C. 颈联描绘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猿啼本来就会引发怨苦,再加上日夜时时在耳边啼吟,使人更哀伤。远望,江流岸柳却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使得诗人内心对未来的羁旅生活充满希望。

D. 尾联中诗人借用贾谊的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之感。而自己又因为忤权门,担心滞留此地,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逍  遥  游

庄  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二虫又何       通“智”,智慧。

B. 汤之问棘也是已      对的,正确的。

C. 此小大之也        通“辨”,区别。

D.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阻。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的作用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鹏之徙于南冥也。(3)而莫之夭阏者。(4)之二虫又何知!(5)夫晋,何厌之有?(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7)翼若垂天之云。(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9)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0)汤之问棘也是已。(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1)(2)(7)/(9)(10)/(3)(4)(8)/(5)(11)/(6)

B. (1)(2)(7)/(9)(10)/(3)(4)(6)(8)/(5)(11)

C. (1)(7)/(2)(9)(10)/(3)(4)(6)(8)/(5)(11)

D. (1)(7)/(2)(9)(10)/(3)(4)(8)/(5)(11)/(6)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