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 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 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颜色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一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凤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勃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行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瑞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进屋。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数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 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表现出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

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1. A 2. ①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第2段对杨玉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10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玉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②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3. ①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②烘托人物形象。买公鸡、送公鸡等情节写出杨瑞风对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与公鸡对鸣写出了杨玉凤深厚的剡剧老生唱腔功底。③杨瑞凤和李敏两人对公鸡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剡剧老生行当后继无人,优秀传统艺术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错,文中没有体现;C项,“引得四邻‘侧耳’”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错误;D项,“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错误,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对杨瑞凤刻画的相关内容,然后再进行分析概括。如第2段对杨瑞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10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瑞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说明她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写她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头具有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 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 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 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

C. 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 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的例子证明了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文字在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材料相结合,所以现存最早的石刻“石鼓文”具有了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B. 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D. 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依然不会减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喝头啖汤——“头啖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俗语言,指煮出来的第一口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学子率先喊出这一口号,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当时青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

(3)网民——注重艺术性、创造性的新型网络平台,成为引导青少年兴趣发展的新领地,带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环境。

(4)创客——近年来青年流行语,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努力实现个人梦想、创造个人价值。

(5)志愿服务——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带动全国更多的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6)世界范——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青年越来越自信、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

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读了上面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有关研究机构关于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和生活意识比较”的调查数据表。请 根据表格内容,总结三条与日韩美三国相比中国高中生的意识特征,并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 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每条“特征”不超过20个字,“建 议”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某中学将于2017年5月27日举行2017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①我校将于2017年5月27日早8时在普育广场举行2017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X班班委会

2018年5月16日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两处是:

(1)              改为        

(2)             改为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 “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 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