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见到贤与不贤之人,应持有的态度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见到贤与不贤之人,应持有的态度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形容建造阿房宫所用的钉子数量极多。

(3)李白《蜀道难》中以“                          ”两句将夸张与神话融为 一体,描写了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的艰险的蜀道。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焉”“省”“庾”“粟”“逆”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 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 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 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 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 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 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 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 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 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 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 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 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 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 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 时五十九。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 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B.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 一枚/ 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C.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 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D.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 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指太宗尚未登基,在藩镇为封王。

B. 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借服饰指代士大夫、缙绅。

C. 宿直,官员夜间值守官舍,主要任务是防护守卫、应对变故等,相当于“值夜班”。

D. 尚书,最初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大亮为官一任,治理有方。担当土门县令一职时,面对饥荒、盗贼侵寇的局面,他卖马分钱,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获得丰收;他抓捕寇盗,确保一方平安。

B. 李大亮面对险境,有勇有谋。面对胡人进犯、敌众我寡的局面,他独闯敌营,面 见敌帅,晓谕祸福,说服群胡,使得前后有千余人归降,县境因此清静和平。

C. 李大亮身处要职,忠诚谨厚。作为朝廷重臣,他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他身居三职,宿卫两宫,均获得太子和太宗的信任。

D. 李大亮知恩重义,一心图报。他感激因张弼的救命与赏识之恩,作高官后仍不忘报恩,寻找张弼而不得,后来两人偶遇,他要把家产赠给张弼,张弼拒绝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图片来源于 2017 年 11 月新华网)

材料二:

从 21 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 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 2017 年 11 月的 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 252600 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 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 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梭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 25 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 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 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 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一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

(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 年 07 月22 日)

材料三:

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 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

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 安 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

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

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 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 GDP 和税牧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 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

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

(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网 2018 年 07 月 22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B. 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

C. 对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D. 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华网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B. 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

C. 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能缓解。

D. “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

3.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新京报》《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了题目。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的弟弟鲁尼降生了。一看到鲁尼的笑脸,父亲阴沉的脸也会变得和颜悦色了。

父亲一心想把鲁尼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猎手,因而鲁尼八九岁的时候,只要不是去离开营地太远的地方狩猎,父亲就会带上他。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凉爽的夏夜,是个满月的日子,我正跟着母亲在火塘边捻筋线,鲁尼跑进来,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会儿父亲要带着他,乘着佳乌(桦皮船)去河湾打猎。我对堪达罕(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学名驼鹿)并没多大的兴趣,但我很想乘坐佳乌。我央求母亲,让她跟父亲说说,把我也带上。

父亲背着枪,带着我们穿过松林,来到河畔。路上他嘱咐我和鲁尼,上了佳乌后,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往水中吐痰。

那条河流很狭窄,水也不深,父亲就像揪出一个偷懒的孩子似的,把掩藏在河边草丛中的桦皮船拽出来,推到河水上。他先看着我和鲁尼上了船,然后自己才跳上去。船悠悠走起来的时候,我觉得耳边有阵阵凉风掠过,非常舒服。在水中行进时看岸上的树木,个个都仿佛长了腿,在节节后退。好像河流是勇士,树木是溃败的士兵。

父亲将桦皮船荡进湖泊,我们划向湖对面一片起伏不大的山峦。父亲上了岸,他让我和鲁尼不要下船。父亲一离开,鲁尼就吓唬我说,快看,前面有狼,我看见它的眼睛发出的亮光了!我刚要叫,听到了鲁尼的话的父亲回过头来,他对鲁尼说,我怎么跟你说的了?一个好猎手在出猎的时候是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的!鲁尼立刻就安静下来了,他用手指轻轻弹了几下船身,就像敲着他自己的脑壳反省似的。

父亲很快回到了船上,他小声对我们说,他在岸上的草丛中发现了堪达罕的粪便和蹄印,粪便很新鲜,说明几个小时前它还来过这里。从它的蹄印来看,它是一头成年的堪达罕,很有分量。父亲说我们到对面的柳树丛中守候它。我们把船划到湖畔的柳树丛,桦皮船夹在其中,也就成了一片陆地。我们潜伏在船上,父亲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然后用手指在嘴唇那儿竖了一下,示意我们不可出声。

我们敛声屏气地等待着。

父亲咽了口唾沫,我听见了“嚓嚓——”的声响,这“嚓嚓”声很快变成了“噗噗”声,循声望去,发现一团灰黑的影子正在湖的对面移动!父亲抑制不住兴奋地“哦”了一声。

堪达罕在夜色中镇定自若地行进着,父亲瞄准了它,然而未等他射击,它突然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当堪达罕离我们近了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因为看它的模样,它一定是胃口很大的,万一父亲打不中它,它反扑过来,我们的佳乌就会被它踏碎,我们只能逃跑。如果跑得慢,被它逮着,定是九死一生了。

父亲确实是个优秀的猎手,当堪达罕沉入水中,让湖面的月亮又圆满起来的时候,他非常镇静,耐心等待着。直到它从湖水中站了起来,心满意足地晃了晃脑袋,打算上岸的时候,父亲才把枪打响。枪响的时候,我的心也仿佛跟着蹦了出来,我看见堪达罕栽歪了一下身子,似乎要倒在水中的样子,但它很快又站直了,朝枪响处奔来,我顾不得父亲的嘱咐了,我哇哇大叫着,魂魄已被吓丢了七分。父亲又在它身上连打两发子弹,它才停止了进攻。不过它也不是立刻就倒在水中的,它像酒鬼一样摇晃了许久,这才“咕咚——”一声倒下了,溅起一朵巨大的水花。鲁尼欢呼起来,父亲也长吁一口气,放下枪。我们又等待了两三分钟,确定它已无声息的时候,这才撑着桦皮船,从柳树丛中穿梭而出,飞快地荡到湖心。

堪达罕的头浸在水里,身躯只露出一角,好像一块被磨去了棱角的青石。鲜血已把湖心染成黑夜的颜色。想着刚才还在悠闲潜水吃着针古草的它说没气就没气了,我的牙齿打颤,腿也哆嗦起来。而鲁尼却是那么的兴高采烈。我知道,我永远做不了出色的猎手。

(注)《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我”同父亲、弟弟一次狩猎的经历,呈现给读者一次惊险刺激的狩猎之旅,感受到鄂温克人独特的民族风情。

B. “好像河流是勇士,树木是溃败的士兵”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行船时的惬意,与下文狩猎时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C. 枪一响,“我”吓得魂飞魄散;看到死去的猎物,“我”吓得颤抖,弟弟却非常高兴,这表明弟弟比“我”更有可能成为优秀猎手。

D. 文章画线部分描绘了堪达罕被射杀后的场景,给人留下了血腥的印象,暗含了“我”对父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满。

2.从全文看,父亲为了把鲁尼培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

3.“我”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 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 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 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 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 第四段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 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是透过他的诗作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 《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 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 现在我们还不能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