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 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 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 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 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 第四段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 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是透过他的诗作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 《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 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 现在我们还不能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1. D 2. C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原文“在巾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诗。B项,“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C项,“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故选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诗作向宋诗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分别是:十九大;新时代;共享;雄安新区;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天舟一号;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语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流行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申渐高是南唐时候的一个艺人,经常在宫中的宴会上奏乐,他生性诙谐幽默,敢于为民众说话。南唐皇帝李升在位时,国力薄弱,军粮储备不足,官府横征暴敛,人们深厚苛捐杂税之害,不胜其苦。一年久旱不雨,祈雨也不应验。

一天李升在宫苑中同群臣饮酒时说“现在京郊下起雨来,唯独京城不下雨,难道我们监狱中有冤枉的事违背了天意吗?”群臣都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申渐高走上前来笑着说:“ _________________ ”皇帝猛然醒悟后大笑起来,于是当日就下诏书免去一切不合理的税赋,其他税赋也都有减除。

根据前后文意思,补充空缺处的内容。(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之内,网络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深, ①________ ,仿佛无处不被“视频化”。套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表述就是:“无视频,不生活”。如果说短视频发展初期,其功能还更多在于“观看”,那么,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迅速更新的新技术,②__________  。“随手拍”的短视频就像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打招呼,其重点不在信息传递,③______ 。它消除了时空距离,创造了新的生活化的“共处”情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弊处靠山面海,风光优美,如果您有空,可前来小住,我在家扫席以待。

B. 我家兄弟俩,愚兄比我年长两岁,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C. 今天在报纸上看到您关于儿童教育的拙作,我认真拜读了一下,受益匪浅。

D. 老师毕业时奉送我几句话,我牢牢地记在心里,非常感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京津冀在相邻区域内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制度、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和卫生应急队伍相互支援机制,推动卫生应急一体化进程。

B. 围绕“美丽北京,绽放世博”为主题的米兰世博会北京活动周正式落下帷幕,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推介成为“重头戏”。

C. 书画名家走进沂蒙进行文化援建活动,是“军民融合铸辉煌·携手共圆中国梦”公益书画大赛走进金寨,走进延安系列采风之一。

D. 全国妇联依托妇女儿童中心、学校等活动阵地,号召广大家长提高媒体素养,掌管网络知识,筑起儿童安全上网的家庭防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