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1956年,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明确把什么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以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并且都是将其同国情、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同国情问题、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紧密联系的。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面对新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谓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有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供需结构不平衡,比如既存在落后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群体发展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个变化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应把对最大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节选自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政治论断的 重要标志。

B. 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新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其含义。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尽管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先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然后详写其变化的过程和具体内涵,最后略写其与国情的关系。

B. 本文第二、三段以时间为序写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理论从八大提出,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概括,十九大做出调整。

C. 本文从第四、五段从关键词语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内涵。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举例等方法详细阐释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期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

B. 新时期人民需要的层次已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

C. 现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差、效率低、不公平、难持续,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D.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将他们有机统一起来。

 

1. D 2. D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偷换概念。不是“重要标志”,而是“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B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其含义”。C项,曲解文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九大召开之前这一时间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些人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但恰恰这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这封推荐信存在语言不得体、用词不准确、表述不合逻辑等若干问题,请找出五处有问题的词语或句子,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xx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二)班李雷同学,拟参加贵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不仅综合素质优良,而且学习成绩优秀。他在担任我校山海文学社社长期间,邀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荣膺文学社顾问之职。在莫先生的支持下,该生变本加厉,将文学社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他酷爱文学,多篇大作发表在《小说月报》《收获》等文学刊物上。若贵校能给他一次机会,必是他和贵校的幸运。特此推荐!

此致

敬礼

xx中学 

2018年11月9日

 

查看答案

请仿照示例,分别以“苏轼”“李清照”为写作对象,再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柳永,你泼墨的瞬间,委婉含蓄,隐约听到红牙板叮当,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

李清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            ,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拍案叫绝    张冠李戴

B. 有目共睹    精美绝伦    拍案叫绝    南辕北辙

C. 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赞不绝口    张冠李戴

D. 有目共睹    美轮美奂    赞不绝口    南辕北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 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 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D. 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 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百死而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由琵琶女的遭遇想到自己仕途的不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诗人对家书的珍视及渴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