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写作。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写作。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点化荒凉成花海 邮差长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心情低落到极点,为改变这种境遇,他买野花种 子播洒于路,结果收获了季季繁花。一把野花种子,一点想要快乐的心 情,竟然让飞扬着尘土的乡村道路成了花的海洋。生活中有多少荒凉的道路,稍稍 用一点心去改造,我们将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要善于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 “改变你能改变的。 ” 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 许多时候困苦在你不设防的时候会不期而至,困难的克服需要假以时日,痛苦烦恼可以因我们的积极“点化”而成“花 海” 。记住你就是幸福的理由。我们要善于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 善于寻找快乐只需乐观豁达的心境,只有乐观积极才能给我们改造“荒凉”境 遇的动力。因癌症去世的陆舆青在《死亡日记》里写到:不用隐讳我的病情,只是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这是何等乐观豁达,有了 这份豁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必怨天尤人;有了这份乐观,他给自己找到 了笑到最后的理由。困苦不是永恒的,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寻找快乐,我们会将痛苦和不幸点化为快乐。 善于寻找快乐只需从小处着眼。一把花种便可让土路有鲜花护航,可见寻找快 乐并不困难,从日常点滴我们便可以收获快乐的种子。独居陋室的刘禹锡是快乐的,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但这足以让他忘却了居室之陋,隔绝了尘世繁杂,苦中作乐。惬意的事 情随处可寻,快乐的源泉就在于你用心去挖掘。毛泽东好冬泳,陈毅喜 养花,邓小平爱打桥牌,这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为他们暂时放下负担、缓解压力,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枯燥的心田会因你用乐观之水灌溉而开满鲜花。找 到一切可以快乐的机缘,播下自己喜欢的花种,幸福就在你的手边。 生活本身有许多不如意,种种烦恼与不幸困扰着我们的心,抱怨、等待于事无 补。幸福和快乐的天堂,要由自己积极的心态去打造。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顺 心如意,做啥啥不行,干嘛嘛不成,都不要紧,总有一条自己的路可走,换一种阳 光的心态,为自己播撒快乐的种子,生活之路、人生之路,需要你一边走,一边为 自己寻找幸福的理由, 在你前行的路上, 意外的美丽会因你的面向阳光而鲜花满路。 朋友,你是否正走在一条荒凉的乡村道路上?快播下快乐的花种,你也可以点 化荒凉成花海,得到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材料中说邮差长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心情低落到极点,为改变这种境遇,他买野花种子播洒于路,结果收获了季季繁花,隐含的结果是心情转变,获得了快乐、幸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材料中,荒凉的路可象征人生路上的逆境,包括挫折、困难、迷惑、苦闷、孤独等一切不顺;野花和野花种子可以象征希望、梦想、快乐、理想、信念、乐观等一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路的前后的变化明显,原来是“荒凉”的,后来是“季季繁花”,暗示着人物的心情由低落到快乐的变化。心情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邮差播种了种子而收获了繁花,“播种”这一行为是心情发生变化的转折点,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邮差的角度来看,邮差孤独寂寞的走在荒路上近二十年,虽曾经心情低落,但他没有一味消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当前境况的途径,收获了惬意的人生,工作、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据此可写人生境遇不顺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改造生活;携着希望(快乐、理想等)走好人生之路,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人生的困境等。从环境变化改变人的心情的角度来看,可以写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好的心态,创造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从“播种”这个角度来思考,可以写播种美、快乐、希望、幸福等,能够收获美、快乐、希望、幸福等。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著名画家陈逸飞文革中被关进监狱,但他并不颓废而是专心做画,练就了深厚的绘画功底,成为文革后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史铁生面对病魔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笔来书写人生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说服力。 立意角度参考: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改变困境;环境影响人,要创造美好环境,书写快乐人生;播种希望才能收获幸福;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中论证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洒酒祭月,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送东阳马生序》中诗人因为有“足乐者”,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他并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对那些富有的同学 “略无羡艳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 第二联可以看出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 “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运用了渲染衬托的表现手法,用凄风苦雨来烘托诗人的辛酸不幸。

D. “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意境幽静冷寂。

2.该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裴谞,字士明,摧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中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顾臣谓陛下悲念元元,必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种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种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 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考察民情。

D.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祖祭天、科举考试、礼仪制定、迎接外宾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 裴谞务实为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非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百生,不希望皇帝只看到利,代宗深为感动。

C. 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 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徙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臣谓陛下悲念元元,必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