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进入该超市只需刷一下手机淘宝或支付宝,系统将会自动扣除相应的商品金额。

消息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杭州先验为快。起初,无人超市顾客如云,随着热度逐渐下滑,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

不知从何时起,无人超市已经成了大妈们的乘凉地!天很热,超市里有空调,大妈们入市蹭空调,感觉很爽。对此,网友说马云没败在逃款上,却被中国大妈“打败”了。

今年,无人(售货)超市真的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

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选择传统超市还是习惯问题;也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不切实际,因为高智能替代了人工,将造成就业困难;还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确实使我们的生活便捷起来,但是它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扮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秉谦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行为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被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马伶长达三年的实践活动,为他赢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段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以材料作文的形式考查,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起初顾客如云,后来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无人(售货)超市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不同的人对“无人(售货)超市”有不同的认识。选择角度,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参考立意:(1)世界是未知的,创新者就要有吃螃蟹的精神。马云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者,不能因为路途坎坷而畏葸不前。(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欢呼,有人诋毁,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需要实践的检验。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3)风俗和习惯是改革创新的深水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变革,深受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的制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科技解放生产力,然而会打破一定的生产关系,机器代替了人,人就会下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表明社会的前进是要立足于实际的,而不能跨越式前进。(5)幸福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科技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捷时,同时带来了寂寞。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成文既要就事论事,更要缘事析理,透过现象看本质。莫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立足现实,有感而发,情感真挚,莫作无病呻吟。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时不时想念恩师。感谢您曾送了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找出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路。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丁点心意,请您收下!

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一篇《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2018届的一名毕业生。他在文中写道,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            地去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而剩下的人需要坐着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栖息地,不管社会把人分为多少层级、打上多少标签,大学师者对所有学生都应            ,没有人格高低之分。如果师者眼里“只有10%优秀毕业生”,怨不得社会对你            。同时,(   ),那么大学老师应是社会好风气的源头活水。

有人说,大学毕业典礼是最后一课,可别小瞧了握手、拨穗、合影,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这一课在教室里看校长和优秀毕业生的仪式,对自己而言不完整。同时,学生难免会生出一种学校咋就视我为“可以忽略的沉默大多数”的消极情绪。

大学之道,是容不得师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哪怕是毕业了,有的学生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学生泯然众人,也不可            ,甚至校庆时只盯着少数几个高官富豪校友。大学守不住这个底线,在大学精神上得了势力病,焉能称其为大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只是多少分之一的工作,但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

B. 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多少分之一的工作。

C. 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

D. 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但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期望母校的特有气质能被毕业生带到社会中去

B. 如果期望毕业生能把母校的特有气质带到社会中去

C. 如果期望母校的特有气质带到社会中去让毕业生做

D. 如果带到社会中去的母校的特有气质期望毕业生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到渠成    一视同仁    口诛笔伐    另眼相看

B. 顺理成章    等量齐观    说长道短    厚此薄彼

C. 水到渠成    等量齐观    说长道短    另眼相看

D. 顺理成章    一视同仁    口诛笔伐    厚此薄彼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里,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回答主人的疑问,首先引曹操的《短歌行》问道“______”,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_____,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一句点名送别时令,渲染了送别的氛围,用________一句寄情于物,抒写愁情。

(3)《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 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 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D. 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