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据说后来有了互联网,就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选自《今晚报》,有删节)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同样如此。

B. 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

C. 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D. 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虽然也有过有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B. 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C. 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

D. 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

B. 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便自然地将诗从我们的生活中赶走。

C. 只要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感的精神需求,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D. 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的、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

 

1. C 2. D 3. 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认为……”说法张冠李戴,根据文本第5自然段,持这种观点的并不是作者,而是“有人”。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偷换概念,请注意文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一句中的“只是”“大都”两词。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将诗从我们的生活中赶走”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本只是说在现在的生活中诗没有立足之地,并无“赶走诗”的内容。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

小树说:“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能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说:“这还要感谢风雪雷电。风为我修饰身材,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怒、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简要概括了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的两句是:___________

(5)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白帝:即白帝城。①归马:从事耕种的马。②诛求:强制征收、剥夺。③恸哭:失声痛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 颔联对仗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

2.诗歌的第三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

[注]:受釐x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B.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C.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D.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指优秀的人才。

B. 太傅:古代官职名,掌管官员的考核与任命,也指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C.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拜,授予官职,“拜官”为旧时的常用语。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 九卿: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像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管宫廷总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成为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B. 贾谊到长沙四年后,被汉文帝召见,文帝因感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 贾谊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太多,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 汉武帝时,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担任郡守,贾嘉最好学,担任了九卿的职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   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鸡蛋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呱唧呱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小小的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势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忒好,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长大,他会想法猎来的。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像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着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