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

B. 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C. 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

D. 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 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述。

C.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艺方面的要求。

D. 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传世经典,它的作者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

B. 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

C. 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D.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

 

1. B 2. D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错误,“有了……就能……”的说法太绝对,从文章第一段来看,想写出雄伟的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项,“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D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误,这与文章第二段“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经典通过……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不相符合。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故选D项。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推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错误,“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中国茶具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两千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程度

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酽、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

A. ③①⑤②④    B. ④③①⑤②    C. ①③②⑤④    D. 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笔耕不缀,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一位同学说:“像孙老师这样快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D. 参加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位阔别十年的老朋友竟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②李世石是一个胸无城府的天才棋手,常出言无忌,只要有他出席的新闻发布会,肯定就会有噱头。

③有的快递公司对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半大不小的物件有特殊的收费标准,许多顾客觉得这十分不合理。

④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的人们始终怀揣着一颗诗意栖居的心。烟花三月里,城里的人们相约奔向绿色的田野,兴致勃勃地体验起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⑤著名物理学家段一世先生一生躬耕讲坛,执教65年,每周安排3天时间给研究生上课,甚至通宵达旦指导他们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

⑥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大胆创新,很快就在专业领域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园,墓中数量众多的文物可能需要几代人去整理研究。

B.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宇宙纵使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C. 数字货币优势明显,不仅能节省发行、流通所需的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D. 喜剧小品风趣幽默、短小精悍,能生动鲜活地反映现实生活,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秋:指秋季。七月称仲秋、八月称孟秋、九月称季秋;三秋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B.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C. 东宫: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