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B. 庖月更刀,折也           族:家族

C. 如土地                   委:卸落

D. 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此为拭擦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名”指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如唐朝张籍《送远曲》:“愿君到处自题名。”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南面”就是居帝位。

D. “足下”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1. B 2. C 3. C 4. (1)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2)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族庖月更刀,折也”中“族”如解释为“家族”,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前面说“良庖岁更刀,割也”,此处说“族庖月更刀,折也”,“族”对“良”,“良”意思是“好的”,是形容词,那么“族”应该也是形容词,意思是“众”,即“一般的”“普通的”。故选B项。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南面’就是居帝位”错误,古代帝王诸侯见群臣,卿大夫见僚属都面向南而坐,所以南面还可以指诸侯、卿大夫等尊位。故选C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误,从文中来看,只有两种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属无中生有。故选C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舞”,舞乐的节拍;“中”,合乎;“会”,乐曲的节奏;“乃”,又。第二句中,“乎”,相当于“于”,介词;“依”,依照;“天理”,天然结构;“批”,击入;“郤”同“隙”,缝隙;“导”,顺着;“因”,依照;“其”,代词,牛体的;“固然”,古今异义,本来的构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

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

(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

材料二:

2020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成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Global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13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15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14年的在线视频产值达240亿人民币,预估2018年能达到900亿人民币,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

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三:

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

(摘编自《齐鲁晚报》)

材料四:

自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

2016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16年5月起,微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17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及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

B. 材料二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

C. 材料三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

D. 材料四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B. 从Go-Global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在线视频商机也最多,网红的用武之地很大。

C. 2016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

D. 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

E. 在多个垂直领域中,日均观看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美食和游戏,其次是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这些内容与直播的结合程度较高。

3.从以上四则材料看,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⑴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⑵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⑶“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⑷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照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⑸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⑹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耀眼的野菊花。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⑺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⑻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⑼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⑽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⑾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 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 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③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④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B.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C. 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D. 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B. 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C. 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D. 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B. 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 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D. 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感述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标题,立意自定;

(2)写一篇记叙文;

(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仿照例句,选择一个人物,拟写一条颁奖词。

备选人物:荆轲 烛之武 刘和珍 项羽

例:烛之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与秦伯的交锋,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释放,也成就了你千古的英名。你,实乃大义、大智、大勇的典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