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7年7月25日

1.这首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礁石”象征着什么?通过“礁石”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意象:浪、礁石、海洋。海洋中的浪无休止地冲击礁石,并在礁石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但礁石却将浪“打成碎末、散开”,并且以含笑的姿态“看着海洋”。 2. 礁石象征着乐观、永不屈服的精神。诗人通过塑造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来表达自身不向命运低头,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作者)“意”和客观的(景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借物抒情。诗的第一节先描述“浪”:“一个”“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一个“扑”字凸显了浪之气势汹汹。然而,这样的敌人,却“每一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照应诗题,“它”对“浪”的粉碎,就是礁石的胜利。诗的第二节聚于礁石,对此作出了明确答复。“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这是礁石搏击海浪留下的伤痕,也就是礁石胜利的代价。更可贵也更具鼓舞力的,不是这些伤痕,而是礁石战斗的精神状态。诗人用一个“但”字转出了礁石那并不留连于伤痕,也不趋于消极的精神:“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站”昭示着立场的坚定,“微笑”显示着对敌的从容,“看着海洋”,那是时刻不松懈的警惕啊!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艾青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他的真情实感。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礁石屹立在海上,为了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仍巍然屹立。“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B. 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 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其他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B.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这篇诗词的字数、句数格式和写作内容。

C. 《鸿门宴》中的座次有一定的规范:按古代的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D. 《荆轲刺秦王》中:卿,是对他人的敬称;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 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C. 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 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此亡秦之续耳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群臣之 ③此其志不在 ④越国以鄙 ⑤顷之未发,太子之 ⑥素留侯张良 ⑦吾得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之 ⑨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A.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失其所与,不知

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