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 “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论语》也谈到“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我认为守三年丧时间太长,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

B. 孟子把人的内在修养作为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并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C. 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也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

D. 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使之成为一种学理。

B. 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

C. 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

D. 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子应有的使命。

B. 孟子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要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即可。

C. “安身立命”思想从产生至今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

D.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继承发展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D 2. C 3. 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分析,D项“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说法有误。从文中来看,“如果选择外在路向”,才会“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而内在超越的目标是自我完善。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对“安身立命”思想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有误,从文中第一段开头可知,作者认为出自禅宗的只是“安身立命”这个成语,而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安 身立命”则出自儒家。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在现代可以倡导继承儒家的“安身立命”思想,但D项中“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您的课,而是因为您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学生告诉钱教授。

在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近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是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 ,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 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少于20字。)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②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③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④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⑤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⑥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A. ⑥③⑤④①②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③②①⑥⑤④

D. ⑥⑤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南山风景区在省内首家推出了免费智能电子导游服务项目,每年购票游客都可以领取一个电子导游器,享受一对一的讲解服务,这项服务丰富了景区的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

B.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 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D.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