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流行语:

(1)敢喝头啖汤----“头啖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俗语言,指煮出来的第一口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学子率先喊出这一口号,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当时青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

(3)网民----注重艺术性、创造性的新型网络平台,成为引导青少年兴趣发展的新领地,带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环境。

(4)创客----近年来青年流行语,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努力实现个人梦想、创造个人价值。

(5)志愿服务----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带动全国更多的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6)世界范----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青年越来越自信、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

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读了上面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走向世界中心,勇做新时代弄潮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神圣庄严的国旗下演讲。古老的中国,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辛苦经营,终迎来今日繁华似锦、胜世如画的新时代。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而我们新青年也应有新的作为。走向世界中心,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应是我们的选择。 回溯过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论是疾风卷席下的近代,抑或改革开放以来40个春秋冬夏,青年始终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始终屹立于时代最前端。从改革开放初期“头啖汤”的出场而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到“从我做起”,激励发奋图强,从“网民”“创客”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再到“志愿服务”传递互助奉献的正能量。无论到了哪个国度,哪个时代,社会永远都缺少不了将个人发展与时代相连的青年群体。如今,亦然。 展望今朝,只待指点江山、激扬自信。新时代的到来,正是我们新青年引领新发展的契机。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中国,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彰显一个日益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时代为我们提供契机,时代为我们提供可能。我们新一代新青年站在前代人的肩膀,拥有眺望全球的世界视野,理应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地随祖国走向世界中央,传扬中国文化、中国自信与中国的新青年风范! 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过去了,那个只能看人脸色,“弱国无外交”的时代过去了。如今,无数“新青年”正走向世界中心,展现中国风范。君不见青年科学家颜宁潜心研究,使中国结构生物学领跑世界;君不见中国青年发起了的“ofo”、摩拜为全球绿色出行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新时代青年的中国自豪,都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青年风范! 老师、同学们,迟子建先生曾说:“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喜与眼泪。”中国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戮力同心、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结果。如今,时代的浪潮已涌之我们的面前,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惟愿大家从现在做起,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包容自信,兼具国际视野,带着中国自信、中国自豪向世界中心迈进,终有一日,祖国将以你为荣! 籍此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此祝愿祖国如大鹏展翅,直破云霄!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材料提供了四十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六个流行语:敢喝头啖汤、从我做起、网民、创客、志愿服务、世界范,并分别阐释了这六个流行语的内涵。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了上面词语的感触和思考,以“感知时代律动,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仔细审理,明确要求:(1)材料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新时代再出发。(2)材料作用:引发考生思考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关系。(3)写作情景或写作模式:升国旗仪式上的发言稿(4)写作重心: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写作者本人)或者我们与新时代的关系。写作时,结合前面不同时期青年的六个流行语,有侧重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写作时,还要注意演讲稿的要求。考生可以在回顾不同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基础上,重点论事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在感知时代律动的基础上走向世界的中心,尤其是对新时代的律动有充分的揭示、呈现,要充分运用题目提供的写作材料,结构要清晰,表达要流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这幅对联几经修改,每次都能翻出新意。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次修改的好处,每句话不超过20字。

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①____________。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②____________,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③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坛,不仅因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而著称,其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古柏群也        。天坛名柏很多,以干纹奇特优美而驰名的“九龙柏”就是其中的代表。

“九龙柏”是明永乐十八年所植,如今巍然屹立在回音壁外西北侧,它高达18米,树干周长达3.8 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细细品味,          。然而这既不是人工雕琢.也不是画工彩绘,却是树体本身天长日久          !“九龙柏”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除了“九龙柏”,天坛还有“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卧龙柏”等一大批有名柏树。(           )?这是因为,柏树常青长寿,其木质芳香,经久不朽,人们视其为吉祥昌瑞之树,在天坛大量种植。

每年定期为古树施肥复壮,在地面打孔通气,改良土壤,增加保护设施,加强树周施工监管……多措并举之下,近几年,天坛公园没有一棵古树病亡。众多古树虽已数百岁高寿,至今仍是枝繁叶茂、苍翠挺立,把天坛点缀得          、生机盎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举世瞩目    惟妙惟肖    浑然天成    美轮美奂

B.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巧夺天工    美轮美奂

C.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古色古香

D. 举世瞩目    惟妙惟肖    巧夺天工    古色古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B. 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C. 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D. 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什么在天坛里种这么多柏树呢    B. 为什么在天坛里种品种繁多的柏树呢

C. 为什么在天坛里种有名的柏树呢    D. 天坛里种这么多的柏树有什么好处呢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无声的人和江景衬托琵琶女一曲弹罢后的艺术效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一词中,表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江水曹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 “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 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 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 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2.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